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这一节日承载着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关切与长远谋划——既致力于涵养全社会守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推动公众深刻认知保护意义,更倡导全民携手关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保护意识”融入社会共识。从节日名称可见,其涵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大核心范畴,彰显对人类文明与自然瑰宝的双重珍视。
小编为你梳理了学习资料:
一、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什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什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主要包括:
1. 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 传统体育和游艺;
6.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民歌)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洋县悬台社火)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成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
2014年1月10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4年05月01施行。
2024年11月27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了《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2025年3月,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将《汉中藤编保护发展条例(草案)》列入立法工作计划,为推动藤编保护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构建法治保障。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类别?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将十大门类调整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此后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沿用了调整后的类别名称。
六、汉中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情况怎样?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孕育了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市考察并作出了“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指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
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90项,涵盖10个门类,其中国家级8项(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洋县架花烟火爆竹制作技艺、洋县悬台社火、洋县佛教音乐、蔡伦造纸传说、汉中藤编、张骞传说),省级68项,市级145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70余人。全市现有非遗展示馆14个,非遗传习所80余个,建成国家和省级生产性非遗传承基地4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8个、省级非遗工坊29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6个、省级“非遗在社区”示范点2个。
(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强羌族刺绣)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汉中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汉中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新传承活力——以汉中藤编、镇巴宣纸、传统弓箭等为代表的“指尖上的非遗”,以宁强羌绣、苗乡刺绣、城固架花等为代表的“针尖上的非遗”,以汉中面皮、汉中绿茶、原公杂烩、西乡牛肉干、宁强麻辣鸡、略阳罐罐茶等为代表的“舌尖上的非遗”,以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悬台社火等为代表的“舞台上非遗”已成是彰显“汉风古韵”魅力、展示传播汉中形象的重要载体。
(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面皮制作技艺)
(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