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德的培育、灵魂的塑造。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需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饱含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的时代新人,让教育成为推动民族复兴、文明互鉴的磅礴力量。
秉持初心,坚守立德树人使命担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品德、贡献国家和社会的有价值之人,而育人是一个静待花开、小火慢炖的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毕生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定信念,弘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并创办了“工学团”来培养平民学子自立自强,于田间承载家国情怀。中国教育工作者们要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理念,不断培育出既具高尚品德,又兼具“中国心”和“世界眼”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践行理念,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从先秦时期曾提出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治国理念,到唐宋时期“学校之设,固治国化民之本”的制度实践,再到近代梁启超等在内的学者试图以教育重塑国民性以救亡图存,均充分彰显出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便十分重视教育,从延安时期创办抗日军政大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推行义务教育,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科教兴国战略。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形成了培养人才、鼓励人才创新的协同机制。这些实践一脉相承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战略谋划,既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家“兴国必先兴教”理念的传承,更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强国使命的创新性践行。
扩大开放,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要深入推动教育层面的对外开放,兼顾“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国际话语权。要吸引留学生到中国留学,通过留学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认同,让世界听到新时代中国之音。同时,注重“走出去”,加强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落实好文明倡议,携手提升世界整体的教育质量。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立德树人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时代召唤的回应。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理念融入课堂,当开放包容的教育格局链接世界,中国教育正以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现育人的智慧与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继续锚定“三位一体”战略坐标,让教育家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让品德培育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让教育成为点亮民族未来的火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