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灰花纹鹅膏菌是“毒王”,潜伏期长,伤肝脏。野菌莫轻尝,买菌走正道,留样保安康!
宝子们!今天必须给大家敲敲警钟,讲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近日,湖南祁阳付先生一家因为食用了自采的灰花纹鹅膏菌,导致一家六口全部中毒!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家年仅5岁的小男孩,因肝脏损伤严重不幸离世。所以,毒蘑菇真的不能随便碰!
一、灰花纹鹅膏菌:伪装高手,夺命毒菌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罪魁祸首”——灰花纹鹅膏菌。
它的菌盖直径3 - 6 cm,整体呈暗灰色,中间接近黑色,表面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纤维状花纹,所以俗名叫做“麻母鸡”。你别看它长得“平平无奇”,但“菌”不可貌相,人家可是个“狠角色”,毒得很!
它的毒性那是相当的稳定,煎烤烹炸都不怕,你说可怕不可怕?
更坑的是,它还是个“潜伏高手”。中毒以后不会立刻发作,一般要等 6 - 12 个小时才会慢慢现出原形,刚开始可能就是一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些类似急性胃肠炎的小症状,让你放松警惕。但其实,这时候毒素已经在偷偷攻击肝脏了!等到黄疸、肝功能异常这些肝损害症状出现时,就晚了!肝衰竭可不是闹着玩的,死亡率高得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毒蘑菇排行榜:种类繁多,毒性各异
你以为只要认识了灰花纹鹅膏菌就可以平安大吉?
那你可是大错特错了!它只是毒蘑菇家族里的一个小成员。毒蘑菇家族可是相当的强大,在全世界有大概1000个成员,咱们中国就“居住”有540位。这些成员,根据其毒性发作类型,又分为七大家族,分别是: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皮炎型。
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的“曝光率”最高,你看到的中毒报道大多涉及这两大家族。而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则是“杀手榜”的“榜样”和“探花”,前者会把人的肝脏搞坏,后者把人的肌肉溶解,致死率是相当的高!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网站
三、环肽类毒素的形成:“毒王”的修炼之路
灰花纹鹅膏菌为什么这么毒?那就要说说它的“杀手锏”——环肽类毒素了!含有这东西的剧毒鹅膏属真菌号称“世界最毒蘑菇”。世界上90%以上的蘑菇中毒死亡事件,都是拜它所赐!
有意思的是,除了鹅膏属,它的远方亲戚——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中都能产生环肽类毒素,但毒性却天差地别。
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发现,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未知的古老真菌,把“产毒秘籍”分别传给了这三类蘑菇。拿到这份“毒bomb制作秘籍”后,这三类蘑菇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进化道路。盔孢伞属的蘑菇,只有1个毒素前体基因,就编码α-鹅膏毒肽这一种毒素,产毒能力最弱;环柄菇属的蘑菇能力稍强一些,大概有10种毒素前体基因;而鹅膏属的蘑菇,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毒霸霸”了。它的MSDIN前体基因家族大幅扩张,还产生了新的毒素修饰基因,可将环肽数目再扩大数十倍!就此,完成了“毒王”的修炼之路。
图片来源于论文Genes and evolutionary fates of the amanit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 poisonous mushroom
四、远离毒蘑菇:预防比啥都强
了解完毒蘑菇的可怕之处,咱们得知道咋预防!毕竟,生命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一招:为了自己的小命,野蘑菇别采,更别吃。毕竟,并非只有“红伞伞白杆杆”吃完才会“躺板板”,更可怕的是那些“伪装良善”的毒蘑菇,“脸盲”认错“人”,丢的不是人,可能是你我的小命。
第二招:正规渠道购买蘑菇。想吃蘑菇,就去正规的菜市场或者超市购买,这些地方的蘑菇来源可靠,质量有保障,吃着也放心。
第三招:吃之前留样。万一一不小心误食了毒蘑菇,留下的样品可以给医生提供参考,便于早诊断、早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赵春艳, 王婷婷, 邰丽梅等. 鹅膏菌肽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用菌, 2014, 33(4): 9-11.
Berger, K.J. & Guss D.A.. Mycotoxins revisited: Part I. The Journal of Emergncy Medicine, 2005, 28: 53-62.
Chen, Z.H., Zhang P. & Zhang Z.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102 mushroom poisoning cases in Southern China from 1994 to 2012. Fungal Diversity, 2014, 64: 123-131.
Luo, H., Hallen-Adams, H. E., Lüli, Y., Sgambelluri, R. M., Li, X., Smith, M., Yang, Z. L. & Martin, F. M.. Genes and evolutionary fates of the amanit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 poisonous mushroo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20), e2201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