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营商环境已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长岭县紧扣企业需求,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深化改革,全力打造“环节更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让企业切实感受到“长岭速度”与“长岭温度”。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长岭速度”,是长岭县营商环境优化亮眼的名片。过去,项目平均审批用时长达81个工作日。如今,助企服务专区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模式,彻底扭转低效局面。
“我们将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整合到‘一窗’办理,让服务企业事项从‘一堆事’变为‘一件事’,着力打造‘优质高效、法治健全、公平公正、透明便捷、服务周到’的营商环境,推动长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岭县政数局相关负责人季秋红说。其背后的支撑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以及大力推行的“四减一降”(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降成本)改革。效果立竿见影,项目平均审批用时从81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效率提升显著。截至2025年5月,累计高效办结工程审批事项近1600件。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在于审批提速,更在于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呵护。长岭县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全生命周期,全力构建助企新生态。在吉林省吉松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松岭”),全自动化大米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调试,输送带与机械臂协同作业。“从生产线的升级到科技小院建设,再到产学研对接,政府全程护航。”总经理徐兴库指着与高校共建的实验室说。在全面梳理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事项基础上,长岭县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改革为牵引,强化要素支持和助企便企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增值服务。针对“吉松岭”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诉求,长岭县为其新品研发和智能生产线改造提供20万元“专精特新”认定奖补资金。同时,联动省级技术团队为企业免费开展节能诊断,优化设备能耗方案,并全程指导企业成功申报市级杂粮深加工科创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除以之外,长岭县打造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助企服务新生态,持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企业“成长的烦恼”,是长岭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着力点。今年,长岭县制定出台《长岭县2025年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方案》,聚焦破除不合理限制、落实减税降费、加大融资支持、解决用工难等核心问题,推出21项具体硬核举措。成立长岭县助企服务专班,着力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政策申报、要素保障等环节的痛点、难点问题。
这些举措绝非流于形式,吉林省国权肉业股份有限公司便是直接受益者。在并购重组和血红素制备工艺研发等关键阶段,发改、工信等部门主动组建专班对接,通过“专家+管家”服务模式,不仅协助企业完成跨省产能整合,还组织专家驻企解决环保技改、安全生产等实际痛点。企业先后获得“专精特新”专项奖补25万元、科技专项扶持35万元,用于开发血红素制备工艺,为肉牛肉羊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奠定坚实基础。企业负责人刘国权深切感受到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护航者”的转变,“这种亲商安商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相信在政企良性互动中,传统产业必将焕发新活力。”
好政策要真正惠及企业,宣传解读和主动服务是关键一环。长岭县积极行动,开展系列“惠民助企·宣传先行”志愿活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商圈、企业,化身政策“翻译官”和“快递员”,将精心汇编的惠企政策手册精准送达经营主体手中,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确保政策“看得懂、用得上”。
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志愿长岭”“惠民助企”的服务理念同样落到实处。设立的“红马甲”志愿服务岗,提供免费复印、业务咨询、材料预审、领办帮办带办等全流程服务。前来办理业务的人员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办理审批业务,常因材料准备不规范反复修改。现在有志愿者提前指导、协助办理,效率大大提高。”这种主动靠前的服务,显著提升了群众和企业的办事体验感。
从项目审批的“极速体验”,到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从21项硬核举措精准破题,到志愿红马甲的温暖身影,长岭县这片不断厚植的营商沃土,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持续释放着“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吸引力,为长岭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