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那根“关税大棒”砸下的深坑,如今已被A股悄然填平。上证指数从3000点附近的泥潭中爬起,一度冲上3400点,各大指数几乎收复失地。
眼下,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无非两个:反弹来到什么位置?6月该关注什么?
接着看,小编带你好好捋一捋。
01 反弹的现状:资金博弈与估值锚
短期市场的走势,本质是资金面的投票与博弈。去年10月,全市场日均成交额从5000亿飙升至3.5万亿的峰值,随后逐步缩量至万亿附近。
这种“放量冲锋—缩量休整”的节奏,像极了运动员的间歇性冲刺。或许就像一场马拉松跑过半程,体能消耗与赛道难度同时显现,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更清晰的策略。
兴业证券统计显示,今年行业轮动强度逼近2023年初的历史高点,科技、消费、周期板块轮流登台,却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这种快速切换的背后,是两大结构性矛盾:
一是增量资金不足。4月以来,个人投资者通过融资买入的热情降温,反映出市场情绪从热情转向迟疑。
二是外部不确定性反复。海外关税等不确定因素持续扰动加重了市场的博弈属性,让部分投资者更倾向于短线交易而非长期布局。
不过,从估值角度看,多数指数经过修复后,市盈率和市净率仍处于合理区间,仍然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
图片来源:光大证券,仅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当下的市场就像一杯半满的水,有人看到风险,有人看到机会。
短期看,单纯依靠资金驱动的结构行情已经接近尾声,底部的小市值标的已经被充分挖掘。
中长期看,A股的中枢最终还是要回归ROE,宏观经济触底后,ROE也将同步止跌,A股将从分歧到共识进入长期上涨通道。
02 6月行情展望:混沌中的预期与布局
“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股谚年年被提及,但今年的6月或许有些不同。中报预告窗口开启、政策预期升温、全球流动性拐点临近,市场正在等待一个打破平衡的契机。
而市场似乎在用价格的波动率告诉我们,国际地缘、金融市场叙事均处于“乱纪元”。当前市场尚未完成共识重塑,可感可知的能见度处于低位,新一轮“波动率”上行周期或开启。
站在当下,分散配置比押注单一赛道更具实操性,杠铃策略的逻辑逐步清晰。
一端是低波红利资产:具备“类债券”的属性和稳定的分红回报,在走低的利率中枢下,有望带来长期现金流的优势;
图表:低利率环境下红利、成长风格占优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