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新村激活“文化基因”:以红色记忆焕发社区新生

图片

图片

近日,走进普陀区苏州河畔、建于1995年的老旧小区——长寿新村,很快会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一组居民自制的“红色文化墙”跃入眼帘,电梯空间成为“移动课堂”,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乱象被创新规则化解……

1925年,沪西小沙渡的枪声点燃了五卅运动的烽火,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起源地之一。普陀区域内的小沙渡,广义指长寿路东段两侧至苏州河一带,长寿新村正在此范围内。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五卅运动爆发100周年、顾正红烈士牺牲100周年。长寿新村通过挖掘百年工运的“文化基因”,小区不仅实现了环境品质的跃升,更让红色精神浸润社区肌理,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片

从“药水弄”到红色社区

长寿新村的前身是上海著名的棚户区“药水弄”。

20世纪初,这里因苏州河航运之利,聚集了日资纱厂、面粉厂等大批工业设施,成为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摇篮。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创办沪西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导火索在此点燃,青年工人顾正红的壮烈牺牲,让这片土地镌刻下深红的革命印记。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这段历史逐渐被高楼大厦遮蔽。小区老党员秦来来对此深感忧虑:“这是当年上海最穷的地方,也恰恰是中国工人阶级孕育的地方。年轻一代对家门口的红色故事知之甚少,药水弄的工运精神不能只封存在档案馆里。”

这位被居民称为“活字典”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收集史料,讲述沪西红色记忆。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从档案馆翻拍的旧报纸、老照片,甚至走访老工人后代的口述实录。“要让历史从书本‘走’进生活,让红色基因在社区土壤里生根。”秦来来的坚持,最终促成了文化墙项目。

如今,小区里8块高1米、宽3.6米的故事板,以普陀区内红色打卡地及红色故事为题材,展示了长寿新村的前世今生、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沪西工友俱乐部、顾正红烈士纪念馆、沪西革命史陈列馆、纺织博物馆,上海造币厂人民保安队护厂史、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等内容。8部电梯内,顾正红、徐虎等8位英模的事迹占据着重要位置。

长寿路街道长四居委会主任丁建华介绍,秦来来所提“建设红色文化墙”的倡议,得到了业委会、物业、居委会全力支持。“红色基因的传承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长寿地区。我们是顾正红的后代,也希望我们的后代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英雄人物。”

图片

图片

于是,去年11月底,建设红色文化墙作为一项议题在居民代表大会上顺利通过,业委会副主任朱宝霖等人和秦来来一起,走访展馆收集史料、策划展板、跟进制作。

负责小区物业管理的上海康苑物业,主动承担了制作费用。物业办公室主任翟峰说:“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对这里很有感情。去年我和业委会一起踩点、商量布局,看到他们搜集素材非常辛苦,我们物业特意成立了一个小组,一起跟进这项工作。”

“争创红色物业”服务在先

眼下,“争创红色物业示范小区”的字样,醒目地出现在长寿新村门口。

去年底,小区里8台电梯换新,每台电梯30多万元,由上海康苑物业预先垫资,没有让老百姓拿一分钱,费用后续从小区的公益收入里慢慢还给物业。

在居民口中,正是物业一次次“服务在先”的举措,换来了大家的认可。此前,有居民自掏腰包拿出资金奖励物业工作,物业收到钱后将之用于居民服务,在门口竖起一块电子大屏,不定期更换红色文化宣传内容。

前不久,物业办公室所在楼栋有居民家洗衣机发生故障引发火情,当时恰巧物业管理处总经理葛顺良、居委会主任丁建华和业委会副主任朱宝霖在办公室商讨7月1日红色文化墙内容更新的事宜,闻讯后三人一同冲上楼,合力将火灾消灭在苗头阶段。

葛顺良说:“小区很多事务都是业委会、居委会决定,物业作为具体的服务者、执行者,一定要把这块阵地继续守护好。”

图片

“三驾马车”协力破题老旧小区更新

当业委会、物业、居委会“三驾马车”同心协力,红色基因就能转化为同频共振的治理效能,很多社区治理难题也迎刃而解。

老旧小区停车难,是社区治理的普遍问题。长寿新村有176辆私家车,但有限空间内仅规划出78个停车位,有的业主还把非机动车停在路面。

为此,业委会带队考察周边小区,30多次修改停车管理规约;物业严格执行三证齐全、手写登记避免篡改等细节要求;居委会积极做好居民解释工作,并配合地下空间改建工作。最终,各方通过公平公正的细致工作,让车主照章停车。

让居民高兴的是,多方合力带来的最直观结果就是小区房价坚挺,比附近同类小区均价高出不少,还有外迁居民回搬。

业委会主任孙梅香说:“我们小区变化很大,现在车辆停放都很到位,地下区域则把原来的陡坡改造得更平缓了,自行车和助动车也愿意停下去了。因为管理得好、服务得好,居民也更配合社区工作了,不少小区还来取经。”

“红色文化墙不是纪念碑,而是活页簿。”秦来来透露,“今后还考虑设计可替换式展板模块,在国庆等节点推出特展。”这个拥有红色基因的社区,不仅在传承历史,更让红色文化“活”在当下,焕发新生。

图片秦来来给社区居民讲述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