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国防部通报,当地时间6月10日夜,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及克里米亚发动61架无人机攻击,其中9架直扑莫斯科,迫使首都两大机场关闭,航班大面积延误。
这是乌军首次将攻击范围扩大至俄政治中心,分析认为此举并非单纯军事行动,而是基于战场僵持的政治施压策略,乌方希望通过袭击莫斯科削弱俄军士气,同时向西方展示“抵抗决心”以争取更多援助。
在这一敏感时刻,普京做出出人意料的决策:紧急将部分在非洲执行任务的瓦格纳武装调回国内。
这支以雇佣兵为主的准军事力量此前被视为俄罗斯海外影响力的延伸,如今却被用于本土防御,凸显克里姆林宫对局势的警觉。
尽管俄军正规军在前线保持压制,但面对乌军日益频繁的无人机袭扰和潜在的后方不稳,瓦格纳快速反应的作战特点成为补充防线的关键。
有军事专家指出,普京召回瓦格纳更像是一种战略威慑,既向乌克兰展示应对战线外溢的能力,也对西方释放“不惜升级”的信号。
中美两国此前已多次呼吁冲突双方保持克制。
中国外交部强调“劝和促谈是唯一正道”,美国国务院也表示“不希望局势进一步恶化”,但双方的斡旋并未取得实质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方作为非当事方的建议需俄乌主动采纳,另一方面美国正深陷国内危机:中美贸易谈判僵局未解,加州因移民政策爆发大规模骚乱,特朗普政府无暇他顾。
更复杂的是欧洲的态度,英国宣布军队进入“备战状态”,德国批准远程武器使用,法国则呼吁中巴西等国“协助和平”,这种“拱火”与“甩锅”并存的局面,让大国劝和的努力难以奏效。
在非洲的瓦格纳集团
从当前态势看,冲突短期内难现剧烈升级。
瓦格纳重组后的“非洲军团”以轻步兵为主,缺乏重装备支援,面对乌军的无人机“蜂群战术”,更多是填补防线的“消耗性力量”。
而美国对乌援助态度渐显暧昧,特朗普政府多次暗示可能将援乌议题作为与俄或欧盟谈判的筹码,这意味着乌克兰若执意扩大冲突,存在被西方抛弃的风险。
但俄罗斯的报复行动已在酝酿,关键要看乌军是否继续扩大对俄腹地的打击,若普京发起报复后,乌军仍维持无人机袭击,冲突烈度很可能进一步提升。
当战火逼近莫斯科红场,这场持续数年的冲突已进入全新阶段。
在和平空间被不断压缩的当下,局势的走向终将取决于各方更深层的战略博弈,而这,或许才是普京调兵背后真正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