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存鑫:从销售端看商业健康险的挑战与应对

图片

2025年6月6日,第二届“保险家论道”研讨会暨中国保险竞争力排行榜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主办,会议主题为:“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会议上,多位来自国内保险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资深从业者,围绕保险行业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探讨。现场座无虚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明亚保险经纪营销中心助理总监刘存鑫围绕"商业健康险的破局与未来"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刘存鑫表示,医保体制改革正在重塑商业健康险的价值边界,对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改革后医院与医生对商保身份识别弱化,客户权益无法保障,导致销售端遭遇困境。他认为,保险公司应积极转向中高端医疗市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精细化设计产品,同时强化服务的主动性与穿透力,基于理赔与健康管理数据,实现前置干预与客户全周期陪伴。此外,商保发展不能脱离医保,应推动身份识别、资源对接与系统协同,共建更有温度、也更高效的健康保障生态。


图片

图为刘存鑫分享

图片

以下为嘉宾演讲全文


医保改革的现实冲击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保体制的深化改革,商业健康险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从销售一线深刻感受到,这种改革对商业保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去,客户可以通过高端自费项目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但现在许多医院在执行医保相关政策时,对商保身份的识别模糊,甚至出现“买了商保也没用”的说法。在某些医生看来,医保覆盖的规范治疗路径才是主流,导致部分客户本应享有的商业保险权益难以兑现。这种现实反映出,医保与商保之间的脱节正在影响商业健康险的市场信心。
产品边界的重塑与服务的再定位
在当下环境下,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百万医疗”一类大而全的思路来满足中高净值客户的需求。中高端医疗市场虽仍属“小众”,但恰恰蕴含突围的可能。我们认为,商业保险公司应当在产品结构和客户分层方面进一步细化,勇于进入被主流公司忽视的细分赛道。同时,销售团队也越来越重视服务的价值。客户不再仅仅关注“能赔多少”,更关心“能否被提醒”“是否被理解”。我们实际接触到的多个案例表明,很多高额赔付本可以通过服务前置和健康管理有效预防,而保险公司在掌握大数据的基础上,却尚未做到“把客户当成亲人”去识别风险与提前干预。
构建互联的健康生态
要真正实现商业健康险的破局,仅靠产品创新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未来能借助更高层级的统筹设计,推动医保与商保在身份识别、数据共享与资源配置上的深度协同。医生能够在接诊时识别患者的双重身份,医院也能接入商业保险的理赔与服务系统,实现就医路径更顺畅、保障权益更清晰。在销售一线,我们更期待看到的是,保险公司用实际行动去重构客户信任,比如通过理赔数据反哺产品设计,利用服务行为介入客户的生命全周期,用主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不仅是销售的期待,更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于《清华金融评论》

《清华金融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也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核心期刊。自2013年11月5日创刊以来,已累计出刊127期,发表文章3500余篇,汇聚专家学者近3000位,微信关注人数超36万,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0余场。同时,多次获得分别由中宣部、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院颁发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优秀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智库期刊群”等荣誉称号。

编辑丨梁婧

审核丨许晨辉

责编丨兰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