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创新驱动,服务为本,推动商业健康险生态升级

图片

2025年6月6日,第二届“保险家论道”研讨会暨中国保险竞争力排行榜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主办,会议主题为:“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会议上,多位来自国内保险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资深从业者,围绕保险行业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探讨。现场座无虚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华泰人寿首席市场官李明明围绕"商业健康险的破局与未来"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李明明认为,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应紧密围绕客户健康保障责任,医疗险创新需聚焦中端医疗,重疾险注重细分核心病种,避免“大而全”设计,以更合理的价格满足大众保障需求。服务方面,要强化健康管理理念的传播,推动病前预防,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增强客户理解和认可。核保环节需与医疗技术进步同步,推动风险识别和承保能力的提升,简化核保流程,精准匹配风险。整体来看,商业健康险的未来发展依赖于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生态协同的紧密融合,通过多方协作共同破解行业难题,推动保险保障持续优化和健康生态升级。


图片

图为李明明分享

图片

以下为嘉宾演讲全文


产品创新
贴近需求与精准细分
针对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我认为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必须基于对客户健康保障责任的深刻理解。医疗改革为商业保险打开了更大空间,但消费者对医疗保障的认知仍然在逐步提升中。特别是在中端医疗产品上,市场存在明显痛点,虽然高端医疗市场规模有限,但中产阶层对价格合理且覆盖实际需求的中端医疗险关注度有提升。在健康险方面,借鉴日韩等成熟市场的经验,这些市场多年来坚持细分核心病种,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失智老年保障,避免“大而全”的产品设计,专注于具体且具象化的客户需求。我们的创新同样需要围绕风险管理能力展开,适度迭代产品细节,而非简单追求覆盖所有疾病的广泛保障。未来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应从根本上实现持续的风险动态管理,与传统的产品定价和一次性交易模式形成差异。
图片
服务升级
沟通理解与健康管理理念落地
服务是将产品价值真正传递给客户的关键。我深感当下健康险服务理念的推广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团队一直强调“三级预防”理念,重点推动病前预防的观念普及。借助简洁有效的健康理念,我们努力让代理人和客户理解预防在健康保障中的核心作用。然而,实际中客户理解有限,信息传递常常衰减,导致服务效果与设计初衷存在差距。我们正在尝试通过更系统的沟通培训和流程优化,使客户感受到产品和服务的自然结合,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升级。只有让客户“听懂、看得见”产品带来的健康价值,服务才能有效地落地,保险才能发挥更大保障效能。
图片

生态协同
核保改革与风险识别创新
核保作为健康险的核心环节,需紧跟医疗技术和体检水平的提升,推动风险识别方法的革新。过去,传统核保往往对体检结果“一刀切”加以拒保或简单加费或免责承保,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疾病风险评估的影响。我们正在与再保险合作,探索简化核保流程,针对特定病种设计更为灵活的附加险产品。这不仅是产品设计的创新,更体现了商业健康险服务保障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保险公司需要提升承保能力,精准匹配风险,避免过度拒保或过度承保,确保客户获得合理保障。未来,我们期待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健康生态体系,整合医疗机构、技术平台和保险企业,共同推进商业健康险的破局与未来发展。

关于《清华金融评论》

《清华金融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也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核心期刊。自2013年11月5日创刊以来,已累计出刊127期,发表文章3500余篇,汇聚专家学者近3000位,微信关注人数超36万,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0余场。同时,多次获得分别由中宣部、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院颁发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优秀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智库期刊群”等荣誉称号。

编辑丨梁婧

审核丨许晨辉

责编丨兰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