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围绕社保、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社会关切,提出10个方面的系统举措,堪称加强版的“民生建设施工图”。
《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
哪些新要求跟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意见》上究竟标注出哪些问题?
又将如何解决?
尤其是涉及3.76亿的流动群体
又该如何打破户籍藩篱
让他们平等享受到公共服务?
央视记者视频连线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教授关信平
就常见的热点问题
为大家解答疑惑
答:“全面取消”涉及多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是范围上,过去有些地方已经在做这方面工作了,这次的要求是各个地方全面推进,全面取消。
另外,涉及具体的群体。不管是灵活就业人员,还是新就业形态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都要取消,还有社会保险所包含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限制都要取消。
答:对于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实施的一些探索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为例,虽然我们早就有了“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但有些地方在执行时还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
另外涉及新做法,比如完全由当地政府财政出资,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一些社会救助项目,如何才能扩大到按照常住地的范围来覆盖?包括一些现金性、服务性、实物性的保障,怎样才能够真正覆盖到所有的低收入家庭?这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
答:我们常说的“一老一小”中,婴幼儿照护是非常重要的。在人口生育率降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婴幼儿的普惠服务对于提高人口出生率、尤其是提高人口质量有积极作用,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很大的短板。
这次文件中也特别强调: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实现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
下一步,加强普惠式的托育服务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社会力量的参与下,通过市场机制和福利性的机制相结合,让普通家庭能够用得起的同时也要提高质量。
答:普惠性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长期照护问题。长期照护需要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的服务能力,与居家、社区养老相结合。
现在我们对于低收入家庭,比如特困供养人员的养老问题,政府兜底做得还是相当好,但是普通老年人才是人数的“大头”,这部分人怎么办?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高成本意味着高价格,所以光靠市场的话,很多人就会用不起,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老百姓高质量养老?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普惠性的服务措施,不是完全由政府来出钱,而是由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推动普惠性的长期照护发展。
答:年轻人的服务需求有很多,通常涉及三大主题:第一个是求学,第二个是求职,第三个是婚姻家庭。另外,他们在文化、娱乐、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都非常多,需要一个个解决。
虽然年轻人受教育的机会比过去更多,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解决。所以现在国家、各级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另外就是住房问题,它不仅仅是基本需求,还承载了很多青年发展的需要。对于如何解决好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尤其是外来人口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现在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保障性租赁住房这种普惠性的服务供给。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外来就业人员,想在本地获得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我们也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
同时,年轻人也需要很多文化娱乐设施,文件当中也谈到了一些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如何更好开放,这当然不光是为年轻人,但还是以年轻人为主,让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服务,拥有不仅稳定而且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