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政府于2025年6月10日宣布对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与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实施制裁,原因是他们煽动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为。
2.然而,美国拒绝跟进英国制裁,称其破坏和平努力,实质默许以色列继续当前路线。
3.英国及其伙伴试图通过象征性制裁表达对人道灾难的底线防守,而美国则继续以“以色列安全”为借口为其政府所有政策兜底。
4.由于此次制裁,以色列右翼政府根本无需顾忌欧系盟友的不满,其政策路径不可能转弯。
5.真正的考验是,西方国家内部是否能维持一致的秩序观与价值观,捍卫国际人道主义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6月10日,英国政府宣布对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与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实施制裁,禁止其入境并冻结在英资产。理由明确:两人“多次煽动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为,助长定居者攻击并破坏地区稳定”。
这是外交行为,但背后的问题远不止于此。真正值得追问的是:这场制裁风波,是英国人道立场的回归,还是西方联盟内部分裂的一次实质性爆发?
被制裁的不只是两名部长,而是以色列右翼政府的战略逻辑
斯莫特里奇与本·格维尔并非个别“出格言论者”,而是以色列执政联盟核心组成部分。他们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在议会中占据多个席位,是内塔尼亚胡政府赖以稳固多数的支柱力量。两人长期主张扩大西岸定居点、阻断对加沙的人道援助,甚至公开鼓吹将加沙居民“迁出”。
英国外交部点名指出,两人言行直接导致“巴勒斯坦平民死亡,以及整个城镇和村庄的流离失所”。英国外交部长哈米什·法尔科纳表示,2024年是西岸地区“过去二十年来最严重的定居者暴力年”,2025年初至今态势未减。这种暴力并非个案,而是制度性纵容的产物,是政府政策与极端民族主义的合谋。
美国拒绝跟进,英联邦联盟的“孤勇”能走多远?
此次联合制裁,是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之间罕见形成的外交协调。但另一边,作为以色列最大盟友的美国,却选择公开拆台。
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称这一决定“破坏和平努力”,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迈克·赫卡比更在BBC采访中表示“震惊与反对”。而白宫则保持沉默,实质默许以色列继续当前路线。这正是关键分歧所在。英国及其伙伴试图通过象征性制裁表达对人道灾难的底线防守,而美国则继续以“以色列安全”为借口,为其政府所有政策兜底。华盛顿不仅五次否决联合国有关加沙的人道停火提案,还不断加强对以军援。这意味着,以色列右翼政府根本无需顾忌欧系盟友的不满。
制裁之后,压力能否转化为改变?
制裁的法律效力固然明确,但其政治实效仍存疑。斯莫特里奇已在新定居点典礼上公开表态:“英国试图阻止我们在祖国的摇篮里定居”,对制裁表示“蔑视”。以色列外交部长吉迪恩·萨尔则称此举“令人愤慨”,并扬言将在内阁中进行讨论回应。
现实是,这些极右翼政客正通过对外“被围攻”叙事,反向凝聚国内支持。加沙战事尚未结束,右翼的掌控力只会在战争与安全议题中进一步加强。如果国际社会的回应仍止步于象征性制裁,未能触及以色列政府的财政、军工、贸易要害,其政策路径不可能转弯。
人道立场如果不能兑现,规则体系何以自保?
这场制裁行动的意义,其实超出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双边议题。它投射出的,是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当以色列政府持续挑战国际人道主义法、攻击联合国机构、压制援助通道,西方国家内部还能否维持一致的秩序观与价值观?
以色列声称“制裁不能脱离加沙局势孤立看待”。这一说法本身就暴露出问题——当战时逻辑可以无限扩张,法律红线便不再存在。而如果最亲密的盟友都不愿以实质性措施加以约束,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结语:真正的考验是,谁还在捍卫底线?
英国此次制裁,是一次迟到却必要的立场声明。它既是对极端民族主义的警告,也是对自身外交信念的自我拯救。但它是否能起效,关键不在伦敦,而在柏林、巴黎、布鲁塞尔是否愿意跟进,更在华盛顿是否愿意转身。
如果制裁最终只停留在符号层面,那它只能证明一点:在这场以“安全”之名遮蔽暴力现实的战争中,所谓“正义”,不过是西方自己都不再相信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