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漫步于贵州省清镇市麦格乡,只见山峦叠翠,绿意葱茏。在小靛山村豆腐冲组,连片农田里,垄沟蜿蜒如诗,西瓜藤蔓肆意舒展,豆苗迎着阳光拔节生长,工人们穿梭其中,精心为辣椒苗梳理枝叶,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徐徐铺展。
清镇市麦格乡小靛山村豆腐冲采矿治理点。陆劲松摄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坑洼不平、庄稼难生的废弃矿山,是生态治理难题下的“伤疤”。如今,麦格乡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创新生态治理模式,让这片“伤疤”华丽转身,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试验田”,农业产业绽放新颜,正绘就生态宜居与民富村强的时代新画卷。
创新治理 唤醒沉睡土地
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是清镇市重要的铝土矿开采区,因开采历史悠久,生态治理与土地复垦难题日益凸显。在该乡小靛山村9.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遗留着1000余亩未复垦的矿山土地,犹如横亘在当地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步伐。
为探寻生态修复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路径,麦格苗族布依族乡党委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多次调查研究、研讨论证,指导帮助小靛山村携手贵州朝斌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顺合银泰矿业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农业公司+矿业公司”的模式发展种植产业。
村民在治理后的土地里耕作。陆劲松摄
产业发展过程中,三方发挥各自优势。首先,小靛山村村集体率先行动,从村民手中流转300余亩待复垦土地,交付给贵州朝斌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集中连片种植,贵州顺合银泰矿业有限公司则负责土壤改良和蔬菜基地建设。
同时,农业公司派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全程指导耕种管收各个环节;村干部化身“服务管家”,在水电保障、纠纷调解等配套服务上发力。三方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为沉睡的土地注入强大“活化剂”,让曾经杂草丛生、荒凉破败的矿坑,摇身变成充满希望的沃土。
科学种植 激活发展潜能
矿区复垦,土壤是根基,种植管理是关键。
“我们专门邀请专业机构对洗矿厂产生的泥土进行检测,在确保符合耕种标准后,按比例添加有机肥和无机肥,以此改善土壤肥力。”贵州顺合银泰矿业有限公司厂长余荣介绍,公司首先是对小块零散土地和荒山进行系统平整,然后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精准配比耕作层土壤。
麦格乡政府、企业及种植公司相关人员察看农作物长势。陆劲松摄
据贵州朝斌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康朝斌介绍,有了适合种植的土壤,加上他们的种植技术和对市场的把控,让已建成的蔬菜种植基地很快产生效益。
“看这片露天西瓜,通过人工干预,一株能结两个瓜,成熟期相差半个月!”康朝斌站在蔬菜基地说,在种植西瓜、辣椒和豆子之前,这片土地刚完成洋芋和花菜的采收。得益于错峰上市的策略,农产品的产量和销售成绩颇为亮眼。
目前,已建成的350亩蔬菜基地,年亩产经济作物达2000至4000斤,预计年产值可突破200万元。随着新增200亩种植区即将投产,这里产出的优质蔬菜将走向更多家庭的餐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红利共享 托起民生幸福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太方便了!”小靛山村村民赵英礼算完经济账后,果断将家里3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每年还能获得1800元固定收益。
自小靛山村农业种植基地建成后,小靛山村及周边村寨的60余名村民成为了有车接送、中午包饭的“产业工人”。同时,村集体每年还能从农业公司获得20%的利润分红,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村民进行田间管理。陆劲松摄
这份发展红利的背后,彰显着企业反哺社会的责任担当。“矿业公司在土壤改良和基地建设上的投资已超700万元。”余荣表示,企业深知自身发展离不开当地水土的滋养和干部群众的支持,未来将继续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让这片土地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
从“生态伤疤”到“绿色粮仓”,小靛山村的华丽蜕变,是清镇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当地正积极谋划将矿山修复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农业种植+观光体验”复合型产业模式。
“我们将继续加强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全力推广‘小靛山模式’,推动更多废弃矿山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让‘披绿生金’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愈发清晰、丰盈。”麦格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王颂婷说。(李锦明、陆劲松、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