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区住户多,邻里关系融洽,居民互相帮助。”家住龙泉苑小区的孙先生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让群众的“三感”拉满。
观山湖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指挥大厅
据了解,观山湖区综治中心在区委政法委的统筹下,围绕融、解、办、建、督的“五字”工作法,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推进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的五个方面规范化,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工作目标。
观山湖区综治中心主任刘春旭说,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对人民群众的诉求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观山湖区工作人员帮助两名当事人调解纠纷
“融”资源强阵地。中心推进各类调解资源、部门、组织在一个阵地深度融合,立足安全、稳定服务大厅定位,集成一套群众办事流程,为矛盾纠纷反映、化解“最多跑一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矛盾跑一地。综治中心按照分级、分类处置原则,积极统筹各类力量,主动到场化解群众烦心事,全力把“最多跑一地”办成民生实事。
“办”诉求化难题。规范使用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化解矛盾纠纷,依法完善一套化解、处置流程,让突出的矛盾纠纷规范办、依法办。
“建”机制防风险。推进人力资源、数据资源在平台集中,进一步强化中心枢纽,发挥指挥部作用;强化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日周月”预警处置,发挥中心晴雨表的作用,有力防范各类风险。
“督”重点提效能。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健全中心督办功能,把常态化管理、考核评价、培训学习作为保障工作质效的重要抓手,切实发挥好跟踪问效的作用。
观山湖区在对一起经济合同纠纷调解中,综治中心积极发挥调解组织作用,及时为求助群众挽回了投资成本。
观山湖区工作人员在为群众调解
2024年8月,付某某承租某公司位于贵阳某高校食堂的档口做炸鸡、汉堡,支付租金、押金、管理费等3万余元,因楼层过高没有人流量,导致生意无法继续经营。付某某多次与承租公司协商未果,今年4月,付某某到观山湖区综治中心反映诉求,希望与这家公司协调、沟通,退场并退还押金1万余元。
区综治中心登记、受理其诉求后,通过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将该事件分类为经济合同纠纷,推送至民商事案件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当日调委会组织付某某、公司法人王某到区综治中心调解。经调解员沟通、协调,王某同意退还付某某押金1万余元,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这起矛盾纠纷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得益于观山湖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工作运行中,观山湖区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解纷功能,引入民商事案件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小企业调解委员会、国信人民调解委员会、桑夏心理咨询中心等调解组织和专业力量,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解答和调解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2025年以来,区综治中心现场接待群众140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576人次,受理法律援助270件。统筹开展矛盾纠纷化解1431件,调度常驻、轮驻和相关部门参与镇(街道)综治中心调解纠纷2342件,发动调解组织参与区、镇、村三级调解1777件。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全区刑事立案同比下降13.7%,治安案件立案同比下降43.41%,信访走访同比下降30.66%,社会治安形势整体向好。
下一步,观山湖区将继续发挥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成效,以区级规范带动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推动各类解纷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能、方便群众办事,确保人民群众的诉求有人办、依法办、一地办。
来源/贵州法治报
编辑/陈萌 责编/曾昕 审核/李丹 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