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博弈已持续多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重塑行业格局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产业变革。
凭借技术突破与市场策略的双重发力,中国汽车品牌在 2024 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本土车企以近七成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外资品牌,彻底改写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版图。与此同时,两家中国车企首次跻身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打破了过去三十余年外资主导的格局。然而,价格战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跌破 5%,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叫苦不迭,部分供应商因主机厂的降价压力濒临生存危机。消费者在享受短期优惠的同时,也频繁遭遇 “背刺”。当价格内卷演变为 “自杀式竞争”,行业生态已面临系统性风险。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工信部、商务部等多部门紧急发声,要求全行业对价格战 “踩刹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对于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而言,这一政策转向带来的疑问尤为迫切,为何要叫停价格战?价格战叫停后,购车成本究竟会上升还是更具价值?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一话题!
政策组合拳
2025 年 5 月底至 6 月初,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官方对汽车价格战的态度从观望开始转向干预。5 月 30 日,中汽协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发展》倡议,明确反对无底线价格战,强调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而非价格倾销参与市场竞争。次日,工信部表态支持该倡议,并表示将加大对 “内卷式” 竞争的整治力度,释放出监管收紧的信号。6 月 3 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跟进发声,呼吁全行业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抵制恶性价格竞争。6 月 5 日,商务部在例行记者会上进一步提出,将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从政策措辞看,官方对价格战的定性已从市场行为升级为 “破坏产业生态的无序竞争”,整治力度空前。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非完全否定价格竞争,而是强调 “正常的市场竞争” 与 “无底线价格战” 的本质区别,其中前者通过技术降本实现合理定价,后者则以牺牲产业链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期市场份额。
价格战的双重面孔
目前仍有很多朋友并不清楚价格战的影响,因而对以上这套政策组合拳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
个人看来,价格战的影响需辩证看待,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行业洗牌,这一阶段的价格战对中国汽车产业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挤压合资品牌的超额利润,自主品牌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同时淘汰了一批依赖政策补贴的低效企业。例如,2023 年特斯拉降价引发的 “鲶鱼效应”,倒逼本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跃升。这一阶段的竞争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率,为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恶性内卷,随着自主品牌市占率突破 70%,价格战的性质发生质变。为守住剩余市场份额,大众、丰田等外资品牌被迫加入 “亏本卖车” 行列,其中大众 2025 年目标将在华市占率稳定在 10%,而丰田、BBA 等品牌则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此时,价格战已从 “自主 vs 合资” 的外部竞争,演变为自主品牌之间的 “内战”,而这种内卷对产业链的冲击尤为致命。
数据显示,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 4.3%,2025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 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整车企业为转嫁成本,要求供应商每年降价 10%-15%,导致零部件企业陷入降本裁员、偷工减料的恶性循环,最终还是我们消费者买单!
购车策略
最后再来回答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即叫停价格战,买车成本会有啥变化?接下来,又该如何买车?
个人看来,价格战叫停后,消费者购车成本将呈现短期承压、长期受益的分化特征。首先,政策实施初期,部分车型的终端优惠可能收窄。对于急于购车的消费者,需关注两类机会,一是车企为清理库存推出的 “限时一口价”,二是地方政府的 “以旧换新” 补贴,其中2025 年政策将国四标准燃油车纳入补贴范围,最高可获 2 万元补贴,这都是我们省钱的好机会。当然,我们亦需警惕部分车企通过 “综合优惠” 虚标降价幅度,大家需仔细核实裸车价、置换补贴、金融贴息等实际优惠比例。
此外从产业规律看,价格战退潮后,企业将回归技术竞争,而技术投入将直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 3 年内,L2.9级智能驾驶、800V 高压平台等高端配置有望普及至 20 万元以下车型。因而我们可以优先选择技术投入高的品牌,以提升用车体验。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价格战的 “急刹车” 并非否定竞争,而是引导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对消费者而言,短期内可能面临购车成本上升,但长期将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价值跃升。对行业而言,这场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向上和产业链协同,才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接下来中国汽车行业将在高质量竞争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提供全新的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