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克兰士兵罗曼涉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街头袭击,造成5人受伤,其中包括1名荷兰女性和4名外国游客。
2.罗曼曾服役于乌克兰武装部队,涉嫌在离开部队前伪造身份文件,绕道捷克进入申根区,自由穿梭于多个欧盟国家之间。
3.荷兰检察机关表示,罗曼的攻击行为被认定为“带有恐怖主义意图的暴力袭击”,若罪名成立,将面临最高30年甚至终身监禁。
4.然而,罗曼选择荷兰作为行动地,是因为荷兰不实行死刑,拒绝对刑满释放者强制遣返至战乱国,且可能转入人道主义精神病治疗体系。
5.此案预计将在7月开庭,荷兰司法系统将面临对欧洲整套法律、人道、庇护政策的一次制度性拷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夏初,一场突如其来的街头袭击打破了荷兰阿姆斯特丹旅游季的温和平静。地处市中心、人流如织的旅游区,一名男子手持利刃,悄然在人群中掀起了恐慌。
5人倒下——一位荷兰女性,四名外国游客。嫌犯当场被荷兰警方控制,在震惊与惊恐中,案情迅速发酵。
几天后,荷兰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NOS)公布了这名嫌疑人的身份:罗曼,30岁,乌克兰公民,曾服役于乌克兰武装部队。
从乌克兰到捷克,再从捷克潜入荷兰——他不是战地逃兵的孤魂,而是一名有计划、有目标的“欧洲投诚者”。他的武器是刀,但真正刺穿欧洲社会神经的,是他背后的逻辑与动机。
他不是疯子,而是算得太清
“这不是临时起意。”——荷兰检察机关在初步调查后直言不讳地否定了“情绪失控”的可能性。嫌疑人的攻击行为被认定为“带有恐怖主义意图的暴力袭击”,这是荷兰法律体系中最为严重的指控之一。
如果罪名成立,罗曼面临的是最高30年甚至终身监禁,且在25年服刑期满前,几乎无望获得假释。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
来自乌克兰的证词更让人寒意直冒:罗曼的同僚指出,他早在服役期间就表现出对战争任务的消极逃避。甚至有传言称,他曾私下研究各国法律,筛选出“既无死刑,又不遣返战犯”的国家名单。他最终选择了荷兰。
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坐牢——在一个不会把他交还给基辅,也不会让他死的监狱中,待上一辈子。
把监狱当成避难所,精心策划的“砍人入欧”
据悉,在离开部队前,罗曼曾伪造多份身份文件,绕道捷克进入申根区,自由穿梭于多个欧盟国家之间。他的行为并非游荡,而是一场“庇护猎杀”的战术预演。
最终,他选定荷兰作为行动地,不是因为这里的监狱条件最差,也不是因为这里的警察最弱,而是因为:
荷兰不实行死刑;
拒绝对刑满释放者强制遣返至战乱国;
一旦精神状态受到质疑,可能转入人道主义精神病治疗体系,继续留欧。
这位战场逃兵,以一己之力穿透了欧盟法律体系的漏洞。他没有登船逃亡,也没有投靠西方庇护计划,只是用一把刀,将自己“精准投递”进了西方体制深处的灰色角落。
制度之洞,为何被他先看到?
从某种角度而言,罗曼是对欧洲庇护制度的“精准利用者”。如果说以往人们理解的难民,是因战乱、饥饿、政治迫害而被动逃亡,那么罗曼则是一个主动策划、带着目标和执行方案的“庇护行者”。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行为在某些极端情境下,可能会成为模板——一份被战场绝望者传阅的说明书。
逃兵的走投无路,制度的模糊边界,以及欧洲社会对乌克兰冲突长期投入后的心理疲劳,共同催化出这一起“合理犯罪”的荒诞剧。
而他之所以得逞,不是因为欧洲仁慈,而是因为这套系统从未想象过“有人会为了坐牢而犯罪”。
谁能堵上这条刀尖上的出路?
此案预计将在7月开庭。荷兰司法系统必须面对的不只是个案判决,更是对欧洲整套法律、人道、庇护政策的一次制度性拷问。
乌克兰战争已持续四年,逃兵问题愈演愈烈。从边境溺亡,到贿赂文书,再到持刀入狱,手段愈发极端。但罗曼开辟的这条路径,若不及时封堵,将在无声中撬开一个隐蔽却危险的“避战入口”。
那将是一条极端的“黑色移民通道”:避战者不再寻求庇护,而是用受害者的鲜血,换取一个牢房编号——从而获得体制内的安全感与存活空间。
而当这条路径一旦被他人复刻,不再只是法律的问题,也不再只是欧洲的问题,而是整个战时社会结构被撕裂的体现。
他没有炸弹、没有同伙,甚至没有政治主张,却成功让整个欧洲系统对他展开了最严肃的审判。罗曼,不是这场战争的终点,也不是受害者。他是一个系统漏洞的发现者,一个边境灰区的使用者。就像那个沉默的刀刃——没有喊叫,却把制度的漏洞割得滴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