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不去5A景区,回归“老祖宗严选”了?

AI划重点 · 全文约2200字,阅读需7分钟

1.随着年轻人旅游喜好发生变化,他们对5A景区的信仰逐渐减弱,开始回归更具独特游玩价值的国一、世遗等景区。

2.过去十几年,国内A级景区数量迅速增长,导致景区资源禀赋参差不齐,部分景区面临审美疲劳和运营困难。

3.然而,一些景区为了维持A级标准,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设施建设和改造,导致成本转嫁到游客身上,影响游客口碑。

4.为了提升服务水平,部分地区文旅部门通过整改、摘牌、降级等方式倒逼景区提升整体水平,如海南取消9家A级旅游景区等级。

5.事实上,4A升5A景区的意愿最强,因为5A仍代表国内景区的天花板,而游客的旅游喜好已经发生巨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起猛了



01


最近起猛了,在网上冲浪刷到不少旅游贴,其中一条配文是:有没有文旅宣传不到位,但是值得一去的景点,自然景观要好的?


没想到底下的高赞回复是:可以去第一批文保单位里找,那些你不太了解或者没太听过的地方,应该都还可以。


图片


懂行的甘肃网友随即附和,“太机智了,我就是优先从国一、国二里选。”


也有很多刚出新手村的旅游小白一脸懵逼,热心肠的网友干脆做起了科普: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一,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共计180处,大多是国之瑰宝,其中有很多文物古迹,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 “比如,知名的有莫高窟、龙门石窟大雁塔普宁寺、故宫、万里长城、布达拉宫、颐和园、周口店遗址、大明宫遗址......”


图片


不难发现,为了找一个有独特游玩价值的“高质量景点”,这届年轻人没少花心思。


话说回来,通常聊到景区话题,很难绕过5A,毕竟5A代表了国内景区门面。


然而,随着过去十几年,国内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走南闯北见惯了大场面的年轻人,对于A级景区开始祛魅了。


图片



社交媒体上,诸如“你觉得哪个5A景区水分最大?”“真正配的上5A的景区有哪些?”之类,对于部分5A景区成色的质疑贴,肉眼可见的增多。


比如有江苏网友吐槽,“江苏很多景点都很水,南通濠河、泰州溱湖、盐城麋鹿园等等,不知道怎么评上5A的。”


图片


气性大的广东网友更是直接抛出暴论:


“讲真的,别再看5A级景区这种title了,就拿广东来说,连顺德的长鹿游乐场、广州的白云山都可以5A。”


“说实在的,只要花钱把硬件设施搞好,符合一套标准,达到一定的接待能力,什么地方都可以评上5A,5A跟景区的独特性、稀缺性可以说毫无关系。”


“我现在就看世遗和国一。比如,大足石刻(北山和宝顶山)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一,参观体验真的很炸裂,世遗里有些是自然遗产,风景和生物多样性确实不同凡响,比如黄山武夷山、张家界。”


理性来看,年轻人的一些观点显然过于激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有358家5A级景区中,其景区资源禀赋天差地别,做不到国一、世遗那样大众能普遍接受的公信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再迷信5A级景区,开始回归第一批“老祖宗严选”了,就好比很多系列影视剧,第一季往往都是最经典的。


02


实际上,除了景区资源禀赋参差不齐之外,过去十几年A级景区数量狂飙突进,造成“A级景区通胀”现象,不但渐渐让游客审美疲劳,也让很多景区进退两难。


不妨先来看一组官方数据:


  • 2012年末,全国有A级旅游景区6042个,全年接待游客,29.26亿人次,总收入2893.93亿元。


  • 2024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6541个,全年接待游客67.6亿人次,总收入4814.2亿元。


做个简单的计算,2012年到2024年这十余年间,全国A级景区数量增加超过1万家,但平均每家A级景区的年营收却从2012年的0.48亿元,降到了2024年的0.29亿元。


用景区操盘手A总的话来说,除了少数头部4A/5A级景区,能维持较为可观的收入之外,大部分削尖脑袋评上A的景区,并没有捞着多少实际好处。


“说句不好听的,很多低A级景区就是来凑数的,除了一块A级景区的牌匾,景区自身软、硬件,运营服务能力并没有多少提升;甚至有些景区升A之后,隐形支出成本大增,导致本就不富裕的景区,日子更加艰难了。”


“加上近几年,地方对景区服务监管加强,大小是个部门都来景区检查,今天消防来、明天工商来,后天公安来,就是不见游客来......”A总直言,自己没赶上好时候,现在升A,弄不好就是亏本赚吆喝。


一个扎心的现状是,很多景区挂了一墙的牌子,但是老板脸上却挂不住笑容。


归根到底,以往靠评A来盘活景区生意的路径已经行不通,而一些升A成功的景区,为了收回往里投入的巨资,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把成本转嫁到游客身上。


其中,最被游客所诟病就是“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不坐接驳车,就要走十几公里路”,一门心思地通过接驳车、观光车等方式来“创收”,进一步导致游客口碑急剧下滑。


在A总看来,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景区口碑坍塌后,游客量必然大幅萎缩,反倒加速了景区的衰败。


可悲的是,为了维持“A级”标准的体面,后续景区的维护运营成本依然高企,导致部分景区在研究“景区大门建多远”的思路上越走越偏。


长此以往,“升A”不但没能成为摇钱树,反而透支了景区的生命力,让整个行业都陷入了“投入大、口碑差、收益低”的死循环,最终难以为继。


03


事实上,近年许多地方文旅也注意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开始通过整改、摘牌、降级等方式倒逼景区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比如,今年5月,海南就对当地莲花山文化景区、海南永庆文化旅游景区、海口白沙门公园、海口琼州文化风情街等9家A级旅游景区作出了取消等级处理。


再往前,2023年山东省22个4A级旅游景区由于年度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被予以摘牌、降级、限期整改等处理,也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有景区复核不过关被动摘牌的,也有景区主动放弃A级景区称号的。


就发生在最近,上海书院人家由于业务调整于今年3月27日申请取消了3A级旅游景区称号。


图片


在业内人士B君看来,“一些景区主动放弃A级景区称号,大部分原因还是经济账算不过来,还多了许多标准上的束缚,有时候放下包袱,反而更利于景区自主发展。”


“不说远的,像基础的游客中心、游步道、停车场、第三卫生间等等,有些景区还要建索道,为了升A要投入大量成本去进行景区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话再说回来,尽管现阶段A级景区面临很多游客的质疑,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4A升5A这一批景区的意愿是最强的,毕竟5A仍然代表了国内景区的天花板。


从游客层面来看,这届游客不再盲从A级景区,根本原因是游客的旅游喜好已经发生巨变。


以前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主打一个人到了就好。


现在,这届年轻人去“国一”“世遗”之前,先看国家地理相关文章、纪录片甚至历史书,还会利用当地博物馆提供的知识索引,追求的是精神上富足。


就像一位游客所说,历史古建和博物馆里的文物并不是因为古老本身而值得尊重,而是它们的形式感确实更复杂、更精细,更难以复现,是很高级的审美。


真东西看多了,也就不太容易被粗糙的赝品糊弄。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