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答应”只是表面?李在明通话中方30分钟,中方提出四大要求,台海红线划得很清楚!
韩国新总统李在明上台后的外交动向备受关注。他的第一通电话拨给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通电话选择了日本首相石破茂。而在上台第六天,他终于拨通了中方电话。这次通话持续了30分钟,比他与美日领导人通话的时长更长。中方在通话中提出了四个关键要求,李在明当场表示同意,但未来是否能兑现承诺,仍然存疑。
中方的四个要求分别是:
第一,加强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增进战略互信;
第二,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
第三,深化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第四,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这些要求不仅涉及中韩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对李在明的外交智慧提出了考验。特别是第四点,台海问题作为中国的核心利益,中方明确要求韩国不要再犯尹锡悦时期的错误。
李在明对中方的表态积极。他在通话中表示高度重视中韩关系,愿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深入发展。然而,从外交顺序上看,李在明仍然将美日韩合作置于优先位置。韩国历任总统的外交通话顺序通常体现其外交倾向。
第一通电话通常拨给美国,显示韩美同盟的重要性,而第二通电话的选择则更具战略意义。李在明将第二通电话拨给日本,显示其试图延续美日韩合作框架,同时避免尹锡悦时期因“媚日”政策引发的争议。
李在明的外交政策面临多重挑战。首先,美国的压力始终存在。近年来,美国通过强化美日韩同盟,在东北亚构建遏制中国的战略布局。韩国在“芯片四方联盟”、台海问题等领域的立场,可能成为美方施压的重点。其次,韩国国内的民意对李在明形成了掣肘。左翼选民对尹锡悦的亲美、亲日政策极为反感,而右翼阵营则主张深化美日韩合作。如何在国内民意与国际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将考验李在明的执政能力。
与此同时,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不容忽视。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5%以上。特别是在半导体、汽车等关键领域,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极高。如果中韩关系持续紧张,韩国经济将面临严重冲击。
中方的四个要求既体现了善意,也划定了底线。李在明能否顶住外部压力,同时兑现对中方的承诺,将直接影响中韩关系的未来走向。对于中韩两国来说,这不仅关乎双边利益,也将对东北亚局势产生深远影响。未来,李在明的表现将决定中韩关系能否走出尹锡悦时期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