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点评 | 练就真本领,拓宽职业教育新“港湾”

内蒙古自治区紧扣“五大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专业嵌入产业链,育人融入发展盘”的总体思路,全面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为重点产业发展精准输送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标尺。2023年以来,内蒙古对专业布局实施动态调整,新增327个专业布点,撤销340个专业布点,服务重点产业链的专业占比一举提升至77.6%;2024年,这一比例再度攀升至77.7%,并朝着2025年80%的目标坚定迈进。
图片

在赤峰机电工程学校,园艺技术专业的同学们正在跟随校企合作的专职教师学习修剪造型松。敖汉旗作为“全国人工造林第一县”,吸引了很多苗木企业落户,企业成为了学校的实训基地,

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也省去了从外地高薪聘请人才。

近年来,内蒙古全面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自治区指导各校制定专业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办学定位自评分析报告和专业调整三年台账,形成与产业链深度适配的专业建设机制。新能源、现代农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自治区重点发展领域,成为专业调整的“指挥棒”。

图片
通辽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2024年开始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与煤电铝等主导产业需求,开设电机与控制技术实训课,把职业能力证书考取内容渗透到实训课程中,为当地龙头企业输送“定制化”技术骨干人才。
图片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自治区低空经济发展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相关产业、企业需求开设了航拍航测、电力巡检等专业应用型课程。
目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治区能源电子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和资源,每个专业群至少与1个园区合作,每个专业至少与1个头部企业产教融合。学生实习与就业转化率超60%,对口率达98%,这种模式已成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
截至目前,内蒙古具有特色品牌产业学院97家,组建订单班、工匠班人数达3.1万人。这片曾经以“羊煤土气”著称的土地,如今正以技能创新的星火点燃产业变革的引擎,书写着现代职业教育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的新篇章。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曹红认为:内蒙古的职业教育正用产业主线、行业天线、校企地线、平台网线编织育人体系,让职业教育从传统办学模式中破茧而出,蜕变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精准人才引擎。
曹红:职业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犹如基石之于高楼,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然而,当前产教融合依然存在着“校热企冷”的困境,导致学生所学与产业所需脱节,出现结构性就业矛盾。如何打破这一僵局,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课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自2024年中央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部署就业改革,上下一心,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此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航标”的办学目标愈发坚定,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当专业链精准嵌入产业链,当育人工程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职业教育就能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全区各地职业院校积极把握机遇,在专业调整的基础上加大全链条就业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精心调整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大力构建全链条就业体系,双管齐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推行“一地域一集群”“一地一策”“一校一品”建设,各院校在专业优化调整中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建起与产业链紧密适配的专业建设机制。从各地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企业成为学生的实践舞台,把职业能力证书考取内容渗透到实训课程中,让学生不仅对专业和岗位有了清晰认知,更能将所学技能学以致用。同时,校企间的主动对接,使就业口径变大,更为学生铺就了更为广阔的就业之路。
展望未来,职业教育仍需砥砺前行。要用产业主线、行业天线、校企地线、平台网线编织育人体系,打造成产教深度融合的共同体。具体来讲,专业设置要紧跟内蒙古“六大产业集群”步伐,动态调整优化,淘汰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产教协同要持续升级,深化“订单式”“工匠班”培养模式,加速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师资队伍建设需双元重构,既要充分挖掘现有“双师型”教师潜力,又要引入行业专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积累实践经验;服务能级要实现跃升,建立政行企校对话机制,促使教学科研与区域产业链全方位融合。只有切实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方能让其高效释放出人才红利,更好地为内蒙古的腾飞注入技能人才的强大动力。
记者:张玉纯、孙雪梅

编辑:赵书冉

审核:常俊青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