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妻后劫持七旬老人逼警察开枪!网友辣评:他这不是得偿所愿了?

案件回顾:从“杀妻”到“劫持路人”,一场失控的复仇

2025年6月6日,湖南省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布告引发全网震动——1982年出生的曾某某,因杀害妻子并劫持路人,最终被执行死刑。

图片图片来自官方布告

案件回溯到案发当天,曾某某因怀疑妻子出轨,在对方提出离婚时情绪失控,持刀将其刺死。杀人后,他试图自杀未果,竟丧心病狂地劫持了一名七旬老人,并威胁警方:“开枪啊!打死我!”最终,老人不幸身亡,曾某某被当场抓获。

法律焦点:死刑板上钉钉

1. 故意杀人罪+绑架罪,数罪并罚

根据《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最高可判死刑;而劫持人质的行为,则构成《刑法》第239条的绑架罪,同样可判死刑。法院认定曾某某主观恶性极深,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依法判处死刑。

2. “自首”能否免死?

曾某某虽未逃离现场,但劫持人质的行为表明其毫无悔意,甚至试图“借警方之手自杀”。法院认为,其行为已超出“自首”的从轻情节范畴,不足以减轻刑罚。

3. 对比类似案件:为何有的杀妻案判死缓?

- 湖北黄石持斧杀妻案:余某斌长期家暴,离婚冷静期杀害妻子,虽有自首情节,但因手段特别残忍,仍被判死刑。

图片黄石持斧杀妻案

- 贵州李某前案:被控杀妻灭子,但因证据存疑,案件多次发回重审,最终改判死缓。

- 本案特殊性:曾某某不仅杀妻,还劫持无辜路人,属于“罪上加罪”,死刑判决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极端暴力还是激情犯罪?

1. “情感纠纷”不是免死金牌

近年来,多起杀妻案中,凶手常以“感情破裂”“妻子出轨”为由辩解,但法律不会因此减轻处罚。如上海杀妻藏尸冰柜案,凶手高某因炒股负债杀妻,最终被执行死刑。

2. “同归于尽”心理的可怕蔓延

曾某某案最令人胆寒的是,他在杀人后不仅不逃,反而劫持路人,试图“逼警方击毙自己”。这种“我死也要拉个垫背的”心理,反映出极端暴力犯罪的升级趋势。

3. 如何预防“激情杀人”?

- 心理干预机制缺失:曾某某若在婚姻危机初期接受心理疏导,或许悲剧可避免。

- 法律救济渠道不畅:部分家暴受害者因求助无门,最终走向极端。

社会警示:遇到婚姻危机,千万别踩这些雷!

1. 不要私自“解决”感情纠纷

法律上,捉奸、威胁、暴力报复均可能构成犯罪,如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

2. 离婚冷静期≠“危险期”

2024年广州“离婚冷静期杀妻案”中,赵某在冷静期内持刀杀害妻子,被判死刑。冷静期本是缓冲矛盾的时间,而非“最后的报复机会”。

3. 遭遇家暴,如何合法维权?

- 立即报警,要求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

-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对方接近;

- 起诉离婚,避免长期陷入危险关系。

结语:死刑不是终点,而是对暴力的终极震慑

曾某某的结局,既是对受害者的告慰,也是对社会的警示——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剥夺他人生命的借口。

当婚姻走向尽头,法律提供了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解决途径,而暴力,只会让所有人坠入深渊。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