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郑灿:AI应用正处“Pre-iPhone6”时代

图片
缝隙在哪里。

徐牧心


图片

从23年底开始,线性资本的郑灿维持着一个月最少深度聊20个AI创业项目的频率,他自己细数了一下,到今天自己应该已经仔细看过了大几百个AI初创公司。
在线性内部看来,模型的竞争会一直持续下去,线性从一开始就不觉得这是适合初创公司的机会和赛场。而依托于模型提升所百花齐放的创新,让关注应用层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接收到信号:新的竞赛在这里开始了,而投资人加入这场竞赛的第一步,就是面对以小时为计不断涌现的新项目。
郑灿告诉「暗涌Waves」:去年线性一共投资了17个项目,“我们最害怕见到的创始人是自己对场景落地没有属于自己的执念,而只把AI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包装BP的”。
今年市场风向又重新摆动,Manus的横空出世让通用Agent成为创业者追捧的新方向、AI硬件在去年完成融资与出货后进入肉搏场、具身智能总出现天价融资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和郑灿聊了聊,关于通用Agent到底是不是创业公司能做的事情?线性资本为什么在今年提高了投资额度?以及应用层究竟还有怎样的缝隙供创业者入场?
以下是郑灿核心观点的总结:
1. 最近Agent产品层出不穷,但C端热度上都不及年初的Manus,其实C端的通用Agent到最后可能“只需要有一个”,才能聚集所有注意力和critical mass(引发质变的最小临界点)。面向企业的市场会不太一样,以Anthropic和Open AI为例,后者的用户数和DAU几乎是前者的10倍,但他们在B端收入方面却差距不大。
2. 我们感兴趣的项目是解决具体垂直问题的Agent,因为在具体场景里问题和效果比较容易定义,商业化也直接,虽然想象空间不如通用产品。
3. 我们目前比较关心三个方向,第一是Coding,现在所有Coding工具在处理现有代码库的时候都有局限性,所以这里还有长出很多公司的机会。第二是和声音模型相关的项目,从去年到今年,Voice Model跨过了重要的及格线,比如可以生产出完全拟人的声音,美国有一家公司叫think labs,目前就是用到这种声音模型去做电话访谈,相比一份简单的问卷,声音模型可以根据用户的回答进行追问。第三则是AI+银发经济,我们目前面临史上最严峻的老龄化比例,所以AI一定要解决养老问题,当前可以从情感陪伴开始。
4. 我们今年的投资起步额度会更高,如果去年早期项目的额度是150-200万美金,今年则会变成300-500万美金。第一是觉得初创团队在变得成熟,第二则是有很多的公司将现有业务重心转到AI上,后者其实在流程和数据上都比新玩家有很大优势。
5. 我觉得AI应用现在处于一个“Pre-iPhone6”时代,就是在上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还没有像美团、点评这种巨头长出来的时刻。而且AI是生产力,不是新渠道,实际上原本所有能干的事情都可以用AI的方式重做一遍,在商业机会的角度上一定程度上可以“抄作业”。
6. 我们过去投资的AI应用以工具为主,或者说过去一段时间涌现的应用公司都是工具,但我们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大的结构性机会,即不仅是技术,还要乘以人群。我现在的答案可能是社区。社区至今亦有不同,对于小社区而言,可以起到增加工具粘性的作用,更大的社区则是另一种概念了。
7. AI应用和具身智能在融资上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你可能要做好“三年”没有收入的准备,这三年的资金通过融资支持,因此融资能力强是这个领域很重要的事情。AI应用则不一样,我觉得AI应用今天就应该很快证明自己商业化的能力,而不是需要融很多钱,AI应用迭代的速度很快。
8. 站在早期投资人的角度,我最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这个创业者在达到接下来几个Milestones上分别要花多少钱,如果有一两次容错机会的话又要花多少钱。
9. 我们目前对单纯做生成没有太大兴趣,那是模型厂商的事,我希望创业者选择的方向是受益于模型进步,而不是反过来。壁垒在于要找到场景才能发扬光大。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