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京津冀古建音乐季”6月10日晚上正式拉开序幕。活动以“燕赵弦歌·三垣绕梁”为主题,以“融”为核心理念,首次将京津冀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为全域文化生态链,打造以主题活动为串联的京津冀文物主题游径项目,为京津冀文物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开展全域传播,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2025京津冀古建音乐季活动现场/记者拍摄
晚上6点多,在大运河畔的北京通州燃灯塔下,铿锵有力的船工号子拉开了“2025京津冀古建音乐季”序幕,琵琶、呼麦与印度塔布拉鼓共同奏响国际音乐文化融合的乐章,钢琴与小提琴的演奏在古建间余音绕梁,合唱团唱响《诗经》 篇章……观众们在古树鸟鸣间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观众们说,“古建和音乐是一种非常好的融合,以前听音乐都是在音乐厅这种场合,距离观众很远,但是在古建里奏响音乐,把古建的艺术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的这种形式也非常吸引人。”“很有意思,钢琴和琵琶,还有印度的鼓,让我们真正地去感受到这世界音乐的不同和融合,这才是最好的。”
船工号子演出/记者拍摄
琵琶与印度塔布拉鼓合奏/记者拍摄
马头琴与印度塔布拉鼓合奏/记者拍摄
全球施坦威艺术家田佳鑫钢琴演奏/记者拍摄
全球施坦威艺术家田佳鑫带来了钢琴演奏,这是她第二次参与古建音乐季演出。“对我们来说平时可能更多的是在音乐厅里面或者大剧院去演出,但是能够在这种文化历史悠久的场所去演奏中国的音乐,其实对我们来说有更多的意义,从选曲当中也是有了中西方的融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到《黄河颂》,以及我自己改编了一首叫《中国情》的作品。”
古建音乐季从2021年在北京创办以来,首次实现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联动与共享,共同探索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社会传播新模式。古建音乐季创始人姚瑛介绍,天津安排了西方和年轻化的一些音乐,特别是我们把泉州的“点水南乐”也带到了天津,在河北重点是集合了世界民族的音乐,比如说哈拉木吉的呼麦加上马头琴,今年用代表中国音乐的一个乐器琵琶来做一个相应的串联,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老师。每一场的古建音乐季它一定有一个文化导览的单元,会请深谙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的老师和专家去做空间的导览,同时也会和在地文化去做很大的结合。
三地通过北京的智化寺、国子监等,天津以安里甘教堂、广东会馆等,河北的蔚县玉皇阁、定州开元寺等10处重要古建的空间联动,形成跨越历史的“文化共振带”。
演出现场/记者拍摄
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室主任昌硕说,音乐季将推出京津冀首款文物打卡手册《梁音巡礼札》,以集章模式串联古建;联合清源遗产、新东方文旅开展研学,让公众在沉浸式艺术体验中“走进历史、读懂文物”。
昌硕介绍,精选了三地4个城市的10个地点都国保和省保单位,在古建的环境里面,用音乐的方式串联三地的文物资资源,吸引更多的观众通过音乐的方式来了解古建、爱上古建、保护古建。古建音乐季会有很多场音乐的活动,在暑假期间还会做一些研学活动,邀请北京、河北、天津学生一起到河北蔚县,这种可能比较小众,但是有非常丰富的文旅资源的地方,感受三地的古建筑魅力。
观众可通过“古建音乐季”公众号,参与抽签观看现场演出,也可通过线上直播观看。这次音乐季还将有超100场市集、沙龙、工作坊进驻古建空间,依托短视频、直播等融媒体,将艺术现场送入千家万户,预计触达超30万人次,带动三地古建参观量增长,音乐季将持续到10月上旬。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朱艳婷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谢思楠
监制: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