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期正在变成一条新的分界线。
昨夜至今,包括多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以内。一时间,这个曾经属于财务科目中的技术细节,成了整个产业链关注的核心。它的变化被赋予了意义,“践行社会责任”“提升产业效率”“缓解中小企业压力”。
但对于产业链里的实际参与者来说,一则官方声明无法掩盖真正的问题:账期的缩短,到底是不是一次真实的重构?
车联天下董事长杨泓泽是首批发声者之一。在社交媒体上,他一方面肯定了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可喜变化”,另一方面也抛出了一连串细节追问:
账期是从哪天算起?是按入库时间、对账时间,还是开票时间?当月开票还是次月开?支付方式是现汇还是承兑汇票?承兑是银行还是商业机构?承兑期和账期的界限是否清晰?
甚至追问,“历史上超过60天账期的欠款是否一次结清?”
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也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技术细节,决定了所谓“60天账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改革,还是一种对现有账期模式的重新包装。
从现实中供应链企业的视角来看,车企财务系统里虽然改了规则,但操作层面依然保留了大量“灰区”。比如账期从入库开始计算,但票据流程依旧滞后,对账周期依旧以季度计,开票和付款节奏并未压缩。一些整车厂还将承兑汇票定义为“到账”,而这类票据的真实兑付周期往往超过90天。
另外,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账期表面上是一个技术问题,本质上是主机厂与供应链之间的控制权重组。
在过去十年里,主机厂习惯了通过延后付款来压制上游的议价能力。账期越长,整车厂越有能力分配风险、保持自身的资本效率。而现在,一些主机厂愿意让渡部分账期权益,提早付款,或会推动车企重构产业生态,更准确地说,是为了筛选出一批真正值得绑定的供应商。
这其中的核心逻辑是:整车厂正在从“集成者”向“主导者”转变。
缩短账期,是手段。目的,是更早锁定那些有系统开发能力、交付稳定性强、能跟整车厂节奏跑通的合作方。在中央计算平台、电子电气架构、电驱控制、热管理等关键系统上,主机厂已不再满足于“买方案”,而是试图以更低的外部依赖、更高的接口主权、更稳的节奏控制,主导一次全栈式的供应链洗牌。
过去,项目启动后,零部件厂商轮番投标,以件计价,竞争低价;而现在,更早期、更多资源被投向那些可以共担前期研发投入、愿意深度协同的平台级伙伴。这是技术关系的转变,也是财务关系的转变。
回款的节奏,从一种压制手段,将会变成筛选工具。
谁有能力承担更快的资金周转?谁能配合整车厂完成36个月平台生命周期内的技术协同?谁愿意共享技术数据、开放接口、协同定义平台?账期之外,答案就浮现出来。
但正如杨泓泽所提示的那样,这场转变远没有完成。账期压缩只是开头,更棘手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清晰、可验证、被全行业信任的供应链信用规则。没有统一的入账标准、没有透明的付款机制,60天的承诺仍可能在实际执行中被消解。
更现实的是,如果没有外部制度或行业机制介入,目前的账期规则仍然由整车厂单边主导,而非一个可追责的契约。
更大的问题,是账期改革背后真正的输赢分界。
它不是“谁能活下去”,而是“谁能被长期绑定”。当项目开发周期拉长、平台化能力提升、全栈协同成为主流,整个产业链的运行逻辑就不再是简单的竞价与交付,而是形成以整车厂为“链主”的系统性生态。
在这套生态中,账期不过是一道门槛,一个信号,或者说,一次重新划线的工具。
中国汽车产业真正想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就必须完成这次从“松散协作”到“结构协同”的转变。而这场转变的起点,正是在那些被质疑、被争议、被反复确认细节的规则中发生。
是否60天,并不重要;是否清晰、是否可控,才是未来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