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高校贺词,应该长什么样​

“煌煌双甲,赫赫庠序。浩浩百廿,巍巍学府。”​

当这些生僻拗口的词汇,像复制粘贴的“牛皮癣”一样,出现在多所高校致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的贺词中时,一场本应庄重典雅的学术庆典,瞬间沦为全网群嘲的文化闹剧。​

据媒体报道,在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贺词被指高度雷同。不仅遣词造句如出一辙,连标点符号都分毫不差,查重率高达100%。

这些贺词充斥着大量生造词和八股腔,既无真情实感,也乏文采创意,活脱脱成了模板化的文字游戏。​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网友纷纷调侃:“这是高校贺词,还是AI批量生成的‘文字垃圾’?”“连贺词都抄作业,双一流高校的颜面何在?”​

事实上,这并非高校贺词首次 “翻车”。早在几年前,某顶尖高校校长就在校庆致辞中,将“鸿鹄(hú)之志”读成“鸿浩(hào)之志”,“莘莘(shēn shēn)学子”念作“兢兢(jīng jīng)学子”,沦为笑柄。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文化的高地,本应是严谨治学、传承文明的典范。可如今,一份小小的贺词,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态度敷衍…… 不禁让人深思:一份好的高校贺词,究竟应该长什么样?​

有文化底蕴,而非生搬硬套​

高校贺词,首先应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并非要求堆砌华丽辞藻,而是要在字里行间,流淌出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

比如,在 1931 年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梅贻琦留下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大学的本质与灵魂,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反观此次涉事的高校贺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对仗工整,却忽视了内容的空洞苍白。“煌煌双甲”“浩浩百廿” 等生造词,不仅读起来晦涩难懂,更像是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砌,毫无文化内涵可言。​

真正有文化底蕴的贺词,应如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它能引经据典,却不炫耀学识;它能娓娓道来,却直击人心深处。​

有真情实意,而非敷衍了事​

贺词,是情感的载体。一份好的贺词,应饱含真挚的祝福与敬意,而非冰冷生硬的官样文章。​

犹记得,在西南联大的校庆典礼上,校长蒋梦麟曾深情地说:“我们在极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是我们留给未来的希望。” 质朴的话语,却让人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校、对学生的拳拳之心。​

然而,在当下的高校贺词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敷衍与应付。从某宝购买“校庆贺词模板”,甚至直接调用AI生成内容,这样的贺词,即便文字再优美,又怎能入耳入心?​

当贺词沦为标准化商品,当祝福变成机械的复制粘贴,高校之间的情谊,也在这敷衍了事中渐渐“塑料化”。​

图片

有创新精神,而非因循守旧​

高校,是创新的摇篮。贺词,也应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不断变化。高校贺词若依然因循守旧,沿用老套的格式和内容,必然难以吸引受众的目光。​

比如,一些高校尝试在贺词中融入短视频、H5等新媒体元素,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祝福与喜悦。这种创新之举,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展现了高校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

一份好的高校贺词,不应是固步自封的“老古董”,而应是与时俱进的“新潮流”。它能打破传统的束缚,以新颖的形式和内容,给人带来惊喜与感动。​

有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高校,肩负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任。贺词,也应体现出高校的独特见解与独立精神。​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色。贺词,理应是对这些独特之处的生动诠释,而非千篇一律的空洞老套。​

正如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所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份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正是北大的精神内核,也让他的演讲成为了经典。​

然而,在此次高校贺词撞车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严重的同质化与模板化。众多高校共用一套话语体系,缺乏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这无疑是对大学精神的背离。​

一份好的高校贺词,应如黑夜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应如破晓的曙光,带来新的希望与活力。它能展现高校的独特魅力,传递大学的精神力量。​

当“贺词”异化为“贺耻”,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份文采斐然的文案,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对大学精神的坚守之情。​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不应被浮躁与功利所裹挟。一份好的高校贺词,虽只是方寸之间的文字,却能折射出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愿高校能重拾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用一份份真诚、有温度的贺词,为学术的天空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