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1850年) ,道光皇帝去世,其四皇子奕詝登上皇位,是为咸丰皇帝。而咸丰的异母弟六皇子奕訢,与被后世称为“跛脚皇帝”身体略有残疾的咸丰相比较来说,奕訢虽才华横溢、政治才能卓越且身体素质良好,却与皇位失之交臂。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咸丰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西方列强的侵略日益加剧,清朝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反观奕訢,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主导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朝于颓势,被认为是爱新觉罗家族中最有可能改变国家命运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道光皇帝在这场皇位角逐中,最终选择了咸丰而非奕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宫廷秘闻和政治考量?
道光的继承人选大盘点:为何聚焦咸丰与奕訢?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个儿子 ,在皇位继承的角逐场上,这些皇子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而最终进入道光核心考虑范围的,主要是皇四子奕詝与皇六子奕訢。
道光的皇长子奕纬,命运多舛,其生母只是王府中一个端茶倒水的低贱侍女。奕纬的出生本就带着几分尴尬,道光起初对这个儿子并不重视,母子俩被冷落一旁。
直到其他皇子接连夭折,道光才开始重视奕纬,试图用心培养他成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但长期被忽视的成长环境,使得奕纬的性格已经定型,难以适应严苛的皇家教育。
一次,师傅劝导奕纬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好皇帝,奕纬却顶撞道:“等我将来当了皇帝,肯定第一个先杀了你”。
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让道光勃然大怒,盛怒之下的一脚,竟意外导致奕纬重伤离世 ,这也成为道光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
皇次子奕纲和皇三子奕继,在幼年时便早早夭折,还未来得及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痕迹,就匆匆离去,他们的早逝无疑给道光的皇位传承计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皇五子奕誴,性格与其他皇子截然不同。他秉性粗犷,对读书毫无兴趣,整日只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丝毫不具备皇家子弟那种儒雅端庄的气质。道光对这个儿子很是失望,认为他难堪大任。
为了让奕誴远离皇位之争,也为了给弟弟惇亲王绵恺延续香火,道光早早便将奕誴过继给绵恺为嗣,让他袭郡王位。
从此,奕誴便与皇位彻底绝缘,成为了一位逍遥自在的王爷。他虽然远离了宫廷的权力纷争,但也因此在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成为了一个备受百姓喜爱的亲民王爷,夏天拿着蒲扇坐在什刹海与百姓聊天,冬天则独自去吃烤肉,与脚夫一起喝酒,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
至于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在道光考虑立储之时,他们都还年幼,尚未展现出足以参与皇位竞争的能力和特质。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年幼的皇子作为继承人,无疑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道光深知其中利害,因此将他们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的候选名单之外。
如此一来,经过命运的筛选和各种因素的考量,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就只剩下了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他们二人在年龄上相仿,自幼一同在上书房读书习武,不仅都熟读经史、兼擅诗文、娴于骑射,还共同研习出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深得道光的欣慰,御赐枪法为“棣华协力”,刀法为“宝得宣威”,喻义兄弟协力同心。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俩在性格和才能上的差异逐渐显现,这也为他们日后在皇位争夺中的不同表现埋下了伏笔,一场激烈的皇位角逐在他们之间悄然展开。
咸丰VS奕訢:表象下的实力对比
在身体素质方面,咸丰与奕訢可谓是天壤之别。咸丰是个早产儿,从娘胎里就带来了体弱多病的隐患,自幼便与药罐为伴。
而且咸丰对满洲贵族热衷的骑马、射箭、围猎、摔跤等体育运动毫无兴趣,是喜静不喜动的性格,使得他的骑射技术十分糟糕。
更不幸的是少年时期的一次坠马事故,让咸丰摔断了腿,即便经过医治,也落下了终生残疾,成了跛脚。这一残疾不仅影响了他的形象,更让他在注重骑射武功的皇室中,显得格格不入。
此后,咸丰更加排斥运动锻炼,身体愈发虚弱,还患上了咳血的慢性疾病,久治不愈。
反观奕訢,他天生身体素质极佳,自幼就展现出对各种运动的热爱。无论是在狩猎场上的矫健英姿,还是在习武场上的勇猛表现,都让人眼前一亮。他的骑射技术精湛,在多次皇家狩猎活动中,都能斩获颇丰,深得道光的赞赏。
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让奕訢在日常生活中充满活力,更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为他应对繁重的政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活了67岁,相比咸丰31岁就英年早逝,奕訢的长寿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身体素质的优越性。
在古代,皇帝的身体素质关乎国运兴衰,道光自然深知这一点。咸丰的孱弱和残疾,或许让道光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担忧,担心他能否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然而,身体素质并非决定皇位归属的唯一因素,在这场激烈的皇位角逐中,政治才能同样至关重要。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奕訢的政治才能无疑是卓越的。在咸丰朝,奕訢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
咸丰三年(1853年),奕訢被任命为领班军机大臣,虽在任职期间时废时起,但他在处理政务时的果敢和睿智,已经让众人刮目相看。
到了同治、光绪两朝,奕訢更是成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西方的工业、军事和教育理念,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奕訢建议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西方人称他为“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可以说他的努力和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朝的灭亡。
咸丰执政期间,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也并非毫无作为。他即位之初,便试图革除弊政,大力提拔汉人官员,如曾国藩、左宗棠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朝的统治危机。他还积极组织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过程艰难,但也展现出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然而,与奕訢相比,咸丰在政治上显得较为保守和短视。他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一味地妥协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道光在考察两位皇子的政治才能时,或许更看重咸丰的稳重和仁孝。咸丰在老师杜受田的教导下,懂得投道光所好。
在道光领诸皇子狩猎时,奕訢射得猎物最多,而咸丰故意一箭不发,当道光询问原因时,咸丰回答“正值春季,鸟兽生长繁殖之时,儿臣不忍伤生以违天和”,这番回答让道光大为赞赏,认为这是帝王应有的仁善之心。道光末年,道光缠绵病榻,咸丰伏地流涕,痛切异常,更让道光觉得他仁孝可嘉。
这些举动,或许让道光认为咸丰虽然在政治才能上稍逊一筹,但他的仁孝和稳重,更适合成为一国之君,能够维护皇室的尊严和稳定。而奕訢过于锋芒毕露的性格,可能让道光担心其难以驾驭,会引发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
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长子在皇位继承中往往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传统观念深入人心,道光也未能免俗。
奕纬的意外离世,让道光的长子情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奕纬去世后,道光一度陷入了“绝户”的恐慌,那种没有皇子继承皇位的担忧,如乌云般笼罩着他。
而咸丰的出生,无疑是一道曙光,让道光重新看到了希望,他再次摆脱了“生育危机” 。因此,咸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道光的“救命稻草”,承载着他对皇位传承的期望。
这种长子情结,使得道光在立储时,不自觉地对咸丰多了一份关注和偏爱。尽管咸丰在身体素质和政治才能上可能都不如奕訢,但他作为实际上的长子,在道光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了咸丰最终登上皇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朝统治者对“仁孝”极为重视,将其视为选拔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标准。在那个时代,“仁孝”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政治资本。
咸丰在老师杜受田的精心指导下,深谙“藏拙示孝”的策略。他知道自己在才能和身体素质上比不上奕訢,于是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展现自己的“仁孝”之上。
在南苑狩猎时,咸丰故意不发一枪一矢,以不忍伤害生灵为借口,赢得了道光的赞赏,被认为有“帝王仁德”。当道光病重,询问治国之道时,他又伏地流涕,表现出对道光的孺慕之诚。这些举动,让道光坚信他是一个仁孝之人,能够担当起皇位的重任。
相比之下,奕訢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锋芒毕露,在道光看来,可能意味着德性涵养不足。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过于张扬的个性和突出的才能,并不一定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特质。
道光担心奕訢的激进和大胆,会破坏皇室的稳定和传统的秩序。而咸丰的稳重和仁孝,更符合他对一个帝王的期望。这种传统观念的禁锢,使得道光在立储时,更倾向于选择咸丰,而忽视了奕訢的政治才能和改革魄力。
而且咸丰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是道光最宠爱的皇后。她出身名门,成长于江南水乡,不仅容貌出众,而且聪明伶俐,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平添了几分灵气。自入宫以来,她就深得道光的宠爱,晋升之路极为迅速,入宫不到两年就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之后又相继成为皇贵妃、皇后。她为道光生下了咸丰,尽管后来不是专宠,但依然宠冠后宫。
后来孝全成皇后的突然病逝,让道光悲痛欲绝。他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奉移西陵,参加永安大典,还进入地宫与皇后作最后的诀别。
此后,道光决定永不再立后。在储位人选上,道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对孝全成皇后感情的影响。他爱屋及乌,对孝全成皇后唯一的儿子咸丰格外关照。
这种深厚的感情和爱屋及乌的心理,使得道光在立储时,天平逐渐向咸丰倾斜。最终,他决定让咸丰继位,而将奕訢封为亲王。后宫因素的牵扯,在这场皇位角逐中可以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加之道光在位期间,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赋税沉重、官员贪腐成风;国外列强虎视眈眈,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国力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道光希望选择一位能够稳定局势、维护皇室尊严和统治秩序的继承人。
奕訢虽然政治才能卓越,但他的锋芒毕露和激进思想,让道光担心让他继位后,过激的变革可能会引发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动荡。
而咸丰的稳重和内敛,在道光看来,更适合在这个动荡的时期,维持国家的稳定。他认为咸丰的仁孝和稳重,能够团结皇室成员,凝聚人心,共同应对内忧外患。
此外,道光可能也希望通过选择咸丰,来延续自己的统治理念和政策,避免因继承人的改变而带来的政策大幅调整,从而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延续。在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局势稳定的考量,成为了道光选择咸丰的重要因素之一。
写在最后
咸丰的继位,将清朝带入了一段风雨飘摇的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如熊熊烈火,燃遍大江南北,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根基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成为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伤痛,《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咸丰在面对这些内忧外患时,虽有抵抗之心,但终因能力有限,举措失当,让清朝在衰落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假如当年道光将皇位传给奕訢,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猜想。历史没有如果,每一个选择都像是一个岔路口,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道光选择咸丰,或许是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文化和情感因素的考量。但这个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关系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在时代的变革面前,领导者的决策至关重要,一个明智的选择,或许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而一个错误的决定,则可能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