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迎来了第一部「全云制作」的作品。
猫眼出品的原创动画电影《时间之子》,成为业内首部全流程在云端完成的动画长片。
全片2336个制作镜头,97234个制作任务,其中超过70%制作工作量、100%渲染计算、100%数据存储,全部在云上完成。
这背后,是腾讯云独家技术助力打造的猫眼云制作平台——
业内首创的全流程云制作系统,整合制作、存储、计算、协同管理等核心能力,推动动画制作从「工业化」迈向「智能化」。
它究竟如何「改变」传统动画制作流程?往下看——
// 前期设定阶段:素材集中,环境统一
动画前期,《时间之子》美术师们要绘制分镜、设定角色、搭建场景。过去,这些素材散落在各地甚至海外的工作站,一张图传来传去,版本混乱,效率也不高。
现在,无论创作者身在国内还是海外,只需登录云桌面,就能进入统一的制作空间。不用带设备,不用装软件,开机就能干活;同时,基于腾讯云AD域策略,每个人还能加载自己的操作习惯。
素材托管在腾讯云CFS文件系统中,支持上千节点并发访问,100GB/s的吞吐速度,读取几乎零等待。
// 动画制作阶段:跨系统工具,无缝协同
《时间之子》动画制作过程中,不同环节使用的工具也各不相同。比如,Windows上建模,Linux上渲染……换系统、转格式、迁移素材,折腾人,效率也低。
平台采用腾讯云CFS文件系统的双协议挂载方案,同时支持Windows和 Linux系统。不管用哪套系统,访问的是同一套数据源,操作流畅、体验一致。
再加上云桌面的多系统支持,建模师、特效师、动画师都可以按原有习惯操作,不用换工具、不用转格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无障碍协作。
// 镜头渲染阶段:算力调度,弹性扩容
渲染,是动画最「烧钱耗时」的环节。尤其是像《时间之子》这种制作精度高的片子,一个镜头可能就要跑出亿级面的模型、几十层特效,光是渲染时长就能拉出几亿核时。过去靠本地集群,资源一紧张,就只能排队慢慢等。
制作团队把渲染整体搬上了云。像三维预演(Layout)、灯光、特效,过去只能「前一个阶段做完,后一个才能开始」,现在统统可以并行推进。甚至在早期做预演时,就已经可以同时推进灯光和特效粗稿,后续还进行了两轮细化迭代。以前要串着来的流程,现在像流水线一样一起开工,效率直接拉满。
背后支撑的是腾讯云高性能CVM服务器集群——渲染任务一多,系统自动加人手(扩容算力);任务结束,冗余资源就自动释放,灵活不浪费。
此外,渲染节点可直接读取CFS文件系统中的素材,无需上传下载。遇上复杂特效、毛发布料等对算力要求特别高的镜头,还能灵活调用 GPU 资源,搞定高难度效果。
// 后期制作阶段:剪辑审校,远程协同
《时间之子》动画进入后期,剪辑、配音、审校往往是「多人接力」。过去需要来回传素材、反复确认版本,效率低、错误多。
借助腾讯云云主机和高并发的CFS文件系统,让来自全球的后期团队可以流畅协同——
合成师在广州精修镜头,北京的导演同时在线审核,上海的特效师实时提交渲染。多人同时制作、修改、确认,不必等待上游环节,效率显著提升。
存储性能弹性扩缩,调整过程创作者零感知,存储带宽利用率提升。
// 资产存储阶段:数据安全,全流程保障
动画素材价值极高,一旦误删、损坏、泄露,损失动辄上百万。设计之初,腾讯云就部署了一整套数据安全机制——
● 依托腾讯云CFS内置的快照机制,可对指定时间点的数据状态进行保留,误删或错误修改后都可回滚恢复;且每天凌晨完成增量数据备份;
● 启用冷热分层存储机制,高频使用的素材进入热层,老版本或不常动用的资产自动归档到冷层,既安全也节省空间;
● 提供云防火墙与访问控制组件,从访问入口开始进行保护,谁能看、能改、能存,一目了然,最大程度防止恶意访问和数据泄露。
从创作到交付,为《时间之子》素材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创作者可以安心专注内容本身。
过去几年,中国动画的创作力正在集体觉醒。
从讲故事的能力,到技术完成度,再到工业化水准,都在加速进阶,距离世界一线越来越近。作为技术伙伴,我们很荣幸能见证并参与其中。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在云上生长、在云上联动,成就每一帧天马行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