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面
昨天文尾贴的图,是我在小红书上看到的,原PO账号里只有这么一条,看起来不似引流起号,但想法确实离谱,像编的。
我也是手欠呐,往自己小红书里转发了一下,说这爹妈从小要是没领着出国旅游现在也许还不至于此。
然后发现那个流量真的很惊人,评论和赞点都点不过来,说什么的都有,也有骂我起号的……
也算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总有人发些奇葩的招骂的甚至生编硬造,流量确实大。
此条到底是不是编的,咱也不得而知,不过里面有个现象啊,还是想提示一下。
咱们这代人,赶上了国家经济迅速上升的时期,三四十岁的年龄,很多都算收入不低,有车有房有点闲钱。
小富之下,难免“富养”孩子。于是很多父母热衷于带孩子出去旅游,国内国外的,各种“见世面”。毕竟几十年来都有这么样一个语境,就是孩子需要多见世面,眼界宽了,人生才能宽。
去陌生的地方走走,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了解一些新鲜的思想理念,甚至由此萌发些灵感,树立人生目标,肯定是非常好的事儿。
但我近年来的感受是,这种特别有营养有收获的旅游,往往得是人到中年以后才能感受,年轻的时候到哪儿去,感觉也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并未留下太多沉淀的。
孩子也许就更是如此了,爹妈花了不少钱,千里迢迢给带出去见世面。很多时候也就是飞机/火车上写作业,跟同伴打闹,到了旅游景点一脸不耐烦,回酒店就嘻嘻哈哈躺平看电视玩手机。
沿途攻略,家长们都给做得妥妥帖帖;衣食住行,家长们都弄得百密无疏。
酒店基本都得住四五星的,条件差点儿的,现在的小主儿们能忍?吃饭不下好馆子能行?出门挤公交是可以的?起大早看看早市儿风土人情人家同意?
就算好说话一点儿的娃,说实话爹妈都舍不得把旅途安排得太艰苦,穷家富路嘛。所以现在孩子的旅游其实就是出门过几天用钞票铺起来的奢侈日子。
如此,孩子脑海里的世面,其实就是不用上班不用学习,悠闲地在风景优雅的环境里花钱。那你说说,能不向往吗?真想在外国扎根学习生活,也没有那么轻松呀。
个人觉得吧,大人好不容易放个假,自己想玩,顺手带着孩子,没毛病,至于什么见世面就不用指望了,绝大部分都是无效世面。
那么回到这个像段子的图片本身,我们可以想一下,也算对孩子尽心尽力的父母,从小尽可能领孩子出去转转,看国外那些最美好的部分,然而到最后还是被女儿打上“原生家庭”的标签在外面指责。
曾在藤校看过那么美的日落,我不甘心通过高考去读一个普通的本科。
我没忍住就哭了,他们还是不为所动。
家里两套房有一套是留给我的,那为什么不能卖了让我去留学。
如果是真的,那这娃算是惯废了。
见过世面是很好的事,而见过世面又向往这世面,就应该自己树立信念,好好努力。
藤校?你以为你爹是首富吗,孩子不学习也可以送出去?
爬藤第一需要自己非常努力非常优秀,英语要非常好,要考很多东西,做很多准备,成绩不到位,怎么去藤校看日出月落。
第二出国留学需要很多的钱,即使家里同意卖房子,恐怕也兜不住底。一年最低五六十万起步,全读下来,压力实在不小的。
旅个游,几万块,从小每年都出国旅游,加起来也花不到几十万。所以现在的中产见世面,旅游是可以的,供孩子出国,那可就不是很轻松的事儿了。
如果这篇哭诉是真的,也只能说父母确实失败,两套房子也就是普通家庭,用旅游刺激了孩子不切实际的欲望,却没有从教育角度下功夫,搞得孩子又菜又不知进退,彻头彻尾是个废物。
然后这个孩子还要埋怨所谓的“原生家庭”。
段子固然有可能是编的,但这么多人关注,这么多人有话说,起码能看出源于生活,真的戳中了某种现象。
在浩如烟海的小红书网友留言中,我注意到一条说得挺好:
如果非说有什么建议,我觉得,太小的娃,楼下抠土还是爱琴海边上抠土区别不大,小区的落日还是巴黎的落日,他们也根本不会感兴趣。
然后大点儿了以后呢,一家人高高兴兴出去度个假挺好,就是当放松,最好错个峰,人一多啥特么体验也没有,就比如谁也不知道是在看兵马俑还是看比兵马俑多百倍的游客。
学校的游学啥的吧,一般会设计得比较好,学这个体验那个的,学校希望孩子们见有效世面。但基本上带了手机,整个旅途也就是王者和第五人格。
出国游门槛高,外国人少景美,日出日落都显得格外有诗意,格外洋气,给孩子的体验感确实是不一样。
这时候就实话实说:
闺女啊,咱家的条件可不够你留学的,旅游这钱都攒了三年。那房子你也不用指望,价格一年比一年低,根本卖不出去。
再说这地方总待着也没意思,西餐天天吃肯定腻,你要么自己好好学自己努力,要么将来爹妈身边一待,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这辈子不也挺美的?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到处去看看,但看遍人间后,燕雀表示,哪儿舒服哪儿待着吧,涛涛历史大潮中,家人在一起就很好。
而烟火气,才是中国人最难割舍的世面。
图片来源:爱奇艺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