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令丨高校伤人极端事件,有解吗?

AI划重点 · 全文约3481字,阅读需10分钟

1.近年来高校校园极端事件呈现增长趋势,社会应关注青年群体的真实心理状态。

2.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受到家庭、朋友、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由于毕业季的特殊性,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不公平感或不平衡感,需要加强心理疏导。

4.高校应改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构建立体的心理支持网络,尤其在考试周、毕业季等特殊时期。

5.除此之外,学校应关注因延迟毕业等原因而暂时脱离同辈群体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导语:

从近年新闻报道来看,高校校园极端事件在毕业季呈现增长趋势。社会应如何理解处于高强度竞争环境下青年群体的真实心理状态?高校和社会应如何筑牢学生的心理防线,防止一时的“戾气”转化为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导师责任制下,师生关系存在权力失衡,矛盾易激化,如何从制度层面进行疏解?

IPP助理研究员李明令指出,伤人极端事件的发生,不仅源于个人境遇的极度困顿,更重要的是这种困顿被转化为极大的对社会不公平的感受,继而才会出现“报复心理”。他认为,高校首先应改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同时构建立体的心理支持网络,尤其是在考试周、毕业季等特殊时期,重视化解学生心理的不公平感或不平衡感,避免“气”的生产和强化。

近日,某高校发生的一起学生伤人事件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由于事发著名大学校园,行凶者是该校的一名在读学生,又刚好触及毕业季、答辩等能挑动大众神经的话题,因而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讨论。

这一事件背后的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件?如何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认识高校毕业制度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如何在毕业季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支持?



“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何高发?


如今的中国在校大学生群体以“Z世代”为主体。“Z世代”指的是出生在1995年之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出生在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达的时期,是网络原住民,也通常是独生子女。他们物质生活充裕,鲜有吃不饱肚子的经历;他们从小就便接触网络世界,完全经历了互联网从1.02.0时代的演变,经历了液晶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受网络文化和芜杂网络信息的影响。同时,Z世代是备受家庭宠爱的一代,但也是单亲家庭比例较高的一代。

由于童年时期的同伴较少,习惯于依赖网络世界和城市生活,且较少受到传统家族礼教影响,这一代人的价值坐标并不稳定,有着显著的性格特点:最明显的特征是个人主义,表现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的一体两面表现在:它既带来自由从容、强调个性价值,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一旦出现心理阴霾,Z世代个体往往难以及时排解,反而容易陷入自我强化和自我构建的困境,表现为爱“钻牛角尖”且难以自拔。

20238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调查结果显示,在将近8万名参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大学生中,抑郁检出率达21.48%,焦虑风险检出率达45.28%。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显著的公共问题。

图片

图源:《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极端事件何以发生?


无论是近期的校园暴力事件,还是去年11月在珠海发生的极端事件,施暴者在实施社会报复行为之前,都曾经显露过“暴力表演”的蛛丝马迹。这显示,极端事件的形成并非一触即发,而是负面情绪积压到极限的结果。也就是说,施暴者身上发生的偶然事件并不直接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但任何的挫败都有可能成为压倒施暴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与自杀案例的“厌世情绪”不同,伤人极端事件的发生,不仅源于个人境遇的极度困顿,更重要的是这种困顿被转化为极大的对社会不公平的感受,继而才会出现“报复心理”

在现实中,于家庭、朋友、学校、工作单位、亲密关系中受到“全面挫败”的人十分稀少,这也是极端事件之所以“极端”的原因。换个角度说,对于施暴者而言,但凡有任何一个社会环节向他伸出了援手,或许就无法形成“极端”的境遇。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极端事件是可以避免的。我们的社会有很多的机会能够阻止悲剧的发生。悲剧的酿成终归有其来龙去脉,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也体现为社会系统的漏洞——前几年曾经引起热议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致力于为社会上最被边缘化、最受争议的被告辩护的王律师,就在剧中致力于挖掘这些问题。

图片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图源:网络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性,家庭、亲密关系、工作等等都有着不一样的情况,我们很难在个体的角度隔绝困境和挫败。但是,社会却可以留出公共性的部分,构建出稳定的支持系统。比如:被人们寄予信任的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等。如果能让个体从公共性的机构获得一定支持,使他们在“走投无路”时仍能意识到社会中尚有可获得救济的地方,极端事件的发生就有可能得到遏制。

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系统的漏洞可能在于:公共机构的社会信任度不足;公共部门未能及时识别潜在的高风险个体;能够提供救助的机构尚未被大众知晓。

 


为什么毕业季容易出问题?


毕业季是大学生的重要人生转折点。对大多数即将毕业的学子来说,这是他们结束学生生涯、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

因此,“毕业”承载着学生对未来的期待。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社会,甚至对大学生活感到厌倦。这时候,如果有某种因素导致他们无法顺利毕业,就会被他们视为人生前行的“拦路虎”。

与此同时,“文凭”作为一种大学毕业的载体,也经常被大学生视作过往学习生涯的最终产出。在当前的“文凭社会”中,一旦没有文凭,对大学生而言可谓寸步难行,甚至许多大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被灌输了一种观念:一旦拿不到文凭,就等于前半生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虽然,将人生价值与文凭的高度绑定能激励部分学子更加重视学业,但一旦文凭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也必然会加剧大学生丧失文凭时的挫败感。

总而言之,毕业季的高度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源自社会观念的形塑。

图片

2025年应届毕业生人数突破1200万、岗位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图源:新华社

从制度层面看,学校的管理亦存在漏洞,尤其在论文答辩这一直接关系到毕业资格的制度运作上。

笔者曾做过关于大学生的调研。调研发现,许多本科生都认为,导师对自己的论文从未关心指导,只在答辩前的最后几天才集中提出批评,甚至是直接否定论文内容;而有的导师则认为,有些学生对论文十分不上心,只在最后的几天才草草交稿,导致自己根本来不及修改。

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对学生与导师的矛盾。

以本科论文为例,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毕业论文对学生极度重要,但对老师的考核并不太重要;第二,老师对学生的论文高度关切,但学生却因为忙于求职深造而对论文写作并不上心。前者表现为老师对论文指导的漠不关心,后者表现为学生对论文的各种拖延。

在这一过程中,负责学生心理和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又难以具体介入师生关系的调节中。在目前中国高校的运行中,学生工作与学术工作是相对分离的——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可以协助学生找工作、举办考公考研讲座等,但他们与导师和学生在论文问题上却存在着一堵隐形的“墙”:辅导员一般不会去催促学生写好论文,更没有权限要求导师关心自己学生的论文。

然而,正是论文问题常常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甚至背后交织着种种心理困扰。许多学生容易在比较中产生失落感,例如:抱怨别人的导师更负责任、别人的毕业过程更为顺利等等。

这几年,还有一种趋势扩大了上述问题的发生:论文的要求与审查制度越来越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导师面临着更多的连带责任,但部分导师并未因此加强论文指导,而是更多地行使批评和否决的权力,在送审、答辩资格审核、答辩评审等环节中延迟论文的通过。在一些高校中,一旦毕业论文在某个环节无法通过,那么学生必须延迟毕业。对许多本科生而言,这往往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范围。

这种毕业制度或许可以确保多数学生合格地完成论文,但由于其中穿插了很多临时性、突发性的、易被学生误解为具有个体针对性的行为,也可能成为压垮个别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激发内心不公平感或失衡感的诱因。据说,前几年也曾有些高校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不出事”而让学生的答辩全部通过。只不过,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制度运作与培养质量的矛盾。

对本科生来说,是否应该重新探索和建立一种非决定性的、非“一票否决”制的毕业方式?这或许值得反思。


高校如何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目前,社会对极端事件的发生异常紧张,高校也面临非常大的管理压力。笔者认为,要改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构建立体的心理支持网络。

其一,不能单纯从个体视角归因极端事件。

应该认识到,心理问题不只是个体性问题,更具有家庭、同学、教师、学院、学校和相关制度的共同背景。尽管对于具体的极端事件而言,上述各方的责任边界难以厘清,但这些主体都有可能在无意识中造成问题的形成和加剧在校园关系中,要注意防止群体性排斥、宿舍孤立等等将个体边缘化的现象发生,尤其要关注因延迟毕业等原因而暂时脱离同辈群体的学生。

其二,要在常态时期和特殊时期均能确保心理支持的可及性。

在常态时期,无论是校园心理咨询空间,还是专业医疗机构,都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援助的便捷性。在特殊时期,诸如考试周和毕业季等等,则更需要加强心理疏导。

长期以来,“抑郁”被当作首要需要干预的情绪。但是,对社会或他人的“怨恨”,往往源自于心理不公与失衡的体验。因此,要重视化解学生心理的“不公平感”或“不平衡感”,避免“气”的生产和强化。此外,应加强校园情感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人文关怀,以同理心看待心理问题,为负面情绪的调解和疗愈提供空间。例如,有的大学设置了“发呆休憩亭”,可以让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和压力缓解。

其三,不能再按“80后”、“95前”的世代特性看待问题,而是应当更新校园心理工作思路,理解“Z世代”的成长环境与性格特性。

心理问题是一个过程性问题,而非单纯的结果。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学校应及时识别、适度干预且不让他们感到压力。要建立立体的心理支持体系,构建学校、学工、教师、学生之间的支持网络,在生活、学业、交往等方面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协助。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李明令,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本期编辑:歪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