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要点(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这个系列都是整理自王力《古代汉语》的通论,梳理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因为只是这一本书,所以知识点或举例等方面可能不全,建议结合之前发过的古汉类知识点文章一起看(主页菜单有)。


图片


双声叠韵的基本概念


(一)双声

定义:两个字的声母相同(上古音中,声母包括辅音及介音)。

上古音判断依据:

基于清代古音学家对上古声母的研究(如钱大昕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例:

“仿佛”(上古声母均为帮母)、“匍匐”(并母)、“栗烈”(来母)。

“玄黄”(匣母、匣母,一说匣母与晓母旁纽双声)。


(二)叠韵

定义:两个字的韵部相同(包括韵腹和韵尾,不计声调)。

上古音判断依据:

基于《诗经》用韵归纳的上古韵部(如王力 29/30 部)。

例:

“崔嵬”(微部)、“逍遥”(宵部)、“绸缪”(幽部)。

扶苏”(鱼部)、“仓庚”(阳部)。



双声叠韵的类型与扩展


(一)双声叠韵词(联绵词)

定义:由双声或叠韵构成的单纯词(不可拆分解释),多为形容词或副词,用于描绘状态、声音或形貌。

分类:

双声词:

例:“犹豫”(以母,上古音相近)、“栗烈”(来母)、“留连”(来母)。

叠韵词:

例:“绸缪”(幽部)、“崔嵬”(微部)、“逶迤”(歌部)。

非双声非叠韵但音近的联绵词(亦属双声叠韵的扩展):

例:“狼藉”(声母相近,韵部旁转)、“逡巡”(清母与心母旁纽,文部)。


(二)双声叠韵的其他应用

复合词中的双声叠韵

部分复合词(非联绵词)也采用双声叠韵构词,如 “亲戚”(清母,双声)、“刚强”(阳部,叠韵)。

诗句中的双声叠韵

用于增强语言节奏感,如《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洋洋”(阳部,叠韵),“活活”(月部,叠韵)。



古音通假


概念

文言文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基于上古音相同或相近)。

例:“蚤” 通 “早”(上古均属精母幽部,音同);“归” 通 “馈”(上古均属见母微部,音近)。

条件

两字声母相同或相近(双声关系),且韵部相同或相近(叠韵关系)。

例:“畔” 通 “叛”(声母均为滂母,韵部均为元部,双声叠韵)。

与古今字的区别

古音通假是 “临时借用”,无固定关联;古今字是 “分化孳乳”,有明确传承关系(如 “取” 与 “娶”)。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的关联


联绵词的通假现象

双声叠韵词常因音近而有多种书写形式(通假),如:

“犹豫” 又作 “容与”“犹预”(双声,以母)。

“逶迤” 又作 “委蛇”“威夷”(叠韵,歌部)。

通假的语音基础

双声叠韵是通假的重要语音条件,多数通假字符合双声或叠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