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各种鸟类的繁殖季,特别是一些较早开始繁殖的留鸟,鸟宝宝已经开始陆续出巢。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接到了很多市民的电话,说是看到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要求前去救助。那么,看到有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该“救”还是不该“救”呢?我们看看最近的三件事情。
5月12日,西安众多鸟友在兴庆宫公园看到一只掉到地上的斑头鸺鹠(xiūliú)幼鸟,联系到西安动管站,被接走并进行了救助。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秘书长杨亚桥得知后,详细询问了斑头鸺鹠幼鸟的情况。这只斑头鸺鹠并没有外伤,一切正常,只是年纪小,还不善飞行。在发现地的树上还有三只斑头鸺鹠幼鸟,时常还有亲鸟前来喂食。杨亚桥联系到动管站,建议把幼鸟在发现地原地放归。次日,这只被救助的幼鸟被放归到原地的树枝上。很快,亲鸟就孜孜不倦地前来喂食。因为距离很近,众多鸟友也拍到了许多精彩的照片。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四只斑头鸺鹠逐渐长大,离开了这片树林,融入自然。
5月10日,一位西安临潼的鸟友通过猛禽救助网络联系到我,希望我能接手一只斑头鸺鹠幼鸟。这窝斑头鸺鹠的巢安在一户人家的油烟机管道内。长期未居住的房主回来后进行清理打扫,亲鸟和其它幼鸟已经离开,唯独剩下一只,估计是最小的宝宝。
对于这只幼鸟,我一开始的建议就是放回原处或者附近的树上,亲鸟和其它幼鸟应该还在附近,通过叫声能够恢复联系。但可能是时间间隔较久,最后未能在附近找到其它斑头鸺鹠。这只小鸟健康状况没有问题,但已经有了明显的“乞食行为”,一看到人就尖叫索要食物,失去了野生动物对人的回避。我曾想把它也送到兴庆宫公园那群斑头鸺鹠那里。猛禽对非同巢幼鸟的照顾是有先例的。但是考虑到城市里食物资源并不丰富,那对亲鸟抚养四只幼鸟已经很吃力了,不得已只能人工饲养。
由于缺失了父母抚养教导这个环节,这只斑头鸺鹠幼鸟饲养一周后才逐渐学会用爪子抓取食物,两周后才开始逐渐学会分解猎物(小白鼠)。到目前为止,已经隔离了三周(投食一分钟,其余时间见不到人),虽然它羽翼已经丰满,飞行毫无问题,但仍然对人有明显的“乞食行为”,不能捕猎活体猎物,抓到食物后不懂得迅速离开现场躲避起来。
第三件事情,是铜川鸟友“光辉岁月”发给我一张照片询问是不是雕鸮(diāoxiāo)。照片中是一只典型的刚离巢的雕鸮幼鸟,他说这是一个牧羊人在河道发现的,联系到铜川的野生动物救助单位,准备人工救助。我立即电话联系:这种离巢幼鸟不需要也不应该带回来,它只是不小心被人类发现,它正在探索世界,它的父母很可能就在附近观察保护,原地放归就好。
很幸运,“光辉岁月”听取了我的意见,联系到铜川的野生动物救助单位以及发现者,进行了原地放归。“光辉岁月”一直在附近从下午守护到晚间九时许,突然听到一声“呼唤”,小鸟虽然笨拙,但仍飞向了不远处,和另一只幼鸟完成汇合。
我次日下午来到这片“雕鸮之地”。看生境,非常适合雕鸮活动。最棒的是,水流边的河道已经开垦成了农田,大量的鸟类包括雉鸡在此活动,当然鼠洞也比比皆是,这些都是雕鸮的猎物。很快,我就发现了雕鸮的成鸟。在旁边不远处,我们找到了卧在土崖上的两只雕鸮幼鸟。它们不太怕人,只是静静地休息,偶然回看我们一眼,然后就又昏昏睡去。
观察了一个多小时,它们很惬意,很舒适,我们也不再打扰。那么,回到最初的话题:“救”,还是不“救”?这里,我们要引出一个概念:巢外哺育期!
巢外哺育期是指幼鸟在离巢后,仍然由成鸟在巢外继续喂养和照顾的阶段。这一阶段亲鸟会进一步训练幼鸟飞行的能力,教会它们捕猎的技巧和躲避天敌的知识,这些对于幼鸟的生存和成长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被人为干预,很可能导致幼鸟捕猎和躲避天敌能力的缺失,这样的人为“救助”算什么行为呢?我经常和朋友们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强行救助这样的幼鸟,就如同把门口广场上蹒跚学步的小朋友强行送到孤儿院。只不过是你相对于这些鸟过于巨大,它们没有机会反抗。
野生动物救助,一定是基于对于那些脱离了野外环境,丧失继续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进行一定的帮扶行为,以期最终放归野外。脱离了这些基本条件的救助,实际上是很不恰当的。
所以,看到那些落巢的幼鸟,帮助它们回到枝头,避开流浪猫狗和汽车碾压就是最好的“救”。 杜靖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