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政府削减多所高校经费,科学与政治的微妙关系显露无遗。本文试图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在政府财政调控与科研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既要理解公共预算的现实考量,也要守护科学探索所需的稳定环境。毕竟,重大科学突破往往需要数十年积累,而政治决策的周期却要短得多。
导 读
自从今年一月入主白宫后,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削减科研经费、限制国际合作等,这一切都引发了科学界对学术自由受政治干预的担忧。
我们并不认为科学有绝对自由。我们明白,科学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政府在科研预算分配中也有自身的合法角色。但我们依然呼吁尊重科学界不受政治干扰的学术自由,并希望建立一个透明、包容的对话机制,让科学与政策相辅相成,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不仅关乎学术进步,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福祉与可持续发展。
图1 图文摘要
科学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无数领域的研究者毕生致力于拓展人类知识边界。这种工作需要自由探索艰深问题的空间,需要基于证据挑战既有结论的勇气,更需要跨越机构和国界的协作机会。
这种思想自由是科学繁荣的根基。从拯救生命的疫苗研发,到量子计算和太空探索的突破,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在最开放、最保护思想自主的环境中,科学才能茁壮成长。当科学家依赖的条件因突然的经费削减、国际合作限制或意识形态压力而受损时,整个科学进步都会陷入停滞。
诚然,科学自由并不意味着对公共资源的无限索取。民选政府及其机构既有权力也有责任领导并监督科研资金分配,保证科研议程与社会进步的方向保持一致,取自纳税人的科研资金分配必须考虑社会需求。但这种治理责任不等于政治干涉科研,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政府在科研重点规划中起到很重要的角色,但其应当对与科学界的对话保持开放心态。政府做出的规划应当以数据和证据为基础,并以长期公共利益为衡量标准。武断削减经费会给国家带来深远风险,而限制国际合作不仅可能孤立美国科学界,更可能将知识武器化以实现狭隘的政治目的。
科学家们要求的不是无限自主权,而只是一个稳定的机制,使其能够在其中开展工作、创新并服务公共利益。
与所有从事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一样,科学家理应获得尊重、包容和保障。科学与政策的关系必然复杂,但有些原则不容妥协:
研究应该为治理决策提供依据,而非被扭曲来迎合决策;
资金分配应基于价值和潜在影响,而非政治立场;
学术界必须足够包容,给那些与传统格格不入的观点留下被实践检验的空间。
正因如此,那些基于政治考量而做出的经费削减和人事变动才令人忧虑。展望未来,全球科学界面临着需要集人类全部智慧才能应对的重大挑战。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要实现更有效的国际合作,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担当。政府必须承诺建立透明、包容的规划流程,抵制为短期政治利益而工具化科学的诱惑;学术机构必须捍卫独立性,保护研究者免受其报复;企业应当投资基础研究,而不给科学的探索者分配盈利的重担;公众需要获得识别循证决策价值的能力,并支持保护科研诚信的政策。
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科学知识不属于任何一个集团,而属于全人类,科学研究产生的知识也会被世代传承。在应对21世纪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捍卫科学自由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对人类共同福祉、对我们理解世界的能力、对我们解决跨国界问题的能力的切实投资。
总结与展望
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既不能让科学探索被意识形态重压所桎梏,也不能否认政府引导公共投资的角色。我们要做的是在二者间找到平衡,即让科学保持严谨、韧性和响应力,同时让政策保持明智、包容和道德。
只有实现这一平衡,我们才能迎来一个不仅知识更丰富,而且更公正、更可持续的未来。这一美好的愿景或许在远方,实现它的责任在我们每个人肩上。
责任编辑
张周项 ChinaDaily
严清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