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婚宴
去曹县,参加朋友孩子的婚宴。
婚宴安排在新宏图酒店,几位朋友开车一同前往。
从人民路一直往南,路过定陶,宽宽的公路,路两边的绿化树,一条小河,一栋栋高楼,干净整洁。
屹航大酒店高高耸立在马路边,蓝色的玻璃墙在阳光下很耀眼。好多年前和定陶的保良哥在这个酒店聚会,豪爽地举杯,窗外灯火阑珊。
但保良哥早早离开了,每次路过心有戚戚焉。
一路向南,路两边的麦田,麦子收割完了,粗粝的麦茬在阳光下很刺眼。
路过南王店,西瓜之乡,马路边有收购西瓜的车辆,排成一排。车上装着圆鼓鼓的西瓜,翠绿的色彩。也有开着三轮车叫卖的,买西瓜的大都是散客。
南王店是个小乡镇,好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因为一个活动来南王店,看见路边盛开的杏花和桃花,还有南王店政府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环抱的树干,硕大的树冠,时间的密码沉淀在粗粝的树干上面。
和瓜农聊起西瓜,很辛苦的劳作。
这几年南王店的西瓜明显没有前今年卖得好,巨野的麒麟西瓜占据了大半个西瓜市场。
但瓜农的艰辛一点也没有减少。
想卖个好价钱,开三轮车进城卖西瓜,正午炎热的街头,卖瓜人躲在三轮车的阴影里,一份凉皮或者一个烧饼就是一顿午餐。西瓜卖不完,还要在陌生的城市过夜,在路边铺一凉席凑合一夜。
酒店挨着曹县青岛路,熟悉的地方。那些小酒馆,和曹县朋友刘锋哥相聚的时光,但老大哥走了,这几年走的好朋友有好几位了:保良哥、许豪哥、兴水哥,宗保弟、国防弟,每一位朋友的离去都让人感伤。
在酒店遇见好多年不见的朋友,聊天喝酒,商务餐,菜肴偏重于川菜:毛血旺、水煮肉片、麻辣大虾、干锅腊肉、干锅大肠(里面有鸡肉),也融合了其他菜系,红烧肉、佛跳墙、菌菇汤,本地的红烧牛肉、灌肚。
【2】高温
天气热起来,最高气温38度。几年前写过一篇文字《高温三十八度》:麦收那几天,气温一直走高,终于到了三十八度高温,正午走在强烈的阳光下,热浪滚滚,让人无法遁逃。
往年的这几天正赶上高考,你通常会在一个小县城的宾馆住上几天。收麦子的事情离你很远,在去那些小县城的路途中会看见土黄色的麦田在阳光下翻滚的场景,过几天忙完高考返程的时候,马路两边的麦田只剩下粗粝的麦茬,那份荒芜,让你的心变得灰暗起来。
疫情推迟了高考,你没有去小县城,但依然没有摆脱宾馆生活。
“她站在房间的窗口,看着拉萨傍晚的风景,内心茫然。天空已从浅蓝变成靛青色,那么透亮,好像靛青色的另一边就是天国。”(艾伟《敦煌》)你在一个封闭基地的房间里读艾伟的小说《敦煌》,小说写了爱的穷途末路和爱的柳暗花明。你喜欢艾伟小说的叙述方式,喜欢他的《风和日丽》,散文的笔触,直抵人的内心。
室外高温笼罩,室内冷气很足。你和小说中的人物“小项”那样,也站在窗口,但窗外的景色不是拉萨傍晚的天空,而是你生活的小城傍晚的天空。天空一碧如洗,几只鸟从天空掠过,消失在遥远的楼群中。(《高温三十八度》)
【3】集市
早起赶集。
集市上依然人潮涌动。
各种小吃摊点早早开张了:油炸面泡、油炸糖糕、油条、麻团、壮馍、烧饼(五香吊炉烧饼、原味炭烤烧饼,)、油饼、胡辣汤、豆腐脑、糊粥、鲜汤、小米粥,露天的摊点,各种香味聚集在一起,浓浓的烟火味。
时令瓜果在集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瓜、甜瓜、麦黄杏、油桃,带着田间的泥土味道。
一路走过去,集市成了灵魂的栖息地。
【4】麦收时节的味道
麦收时节,有着独特的味道。
如果靠近收割中的麦田,扬起的尘土味道夹杂着成熟麦子略带烧焦的味道,空气灼热的味道,收割机轰鸣着,惊慌的鸟群从麦田上空掠过,让你想起梵高“麦田上的群鸦”:麦田里空旷无物,三条小路穿越在颠簸的麦田,最后没入地平线,消失在画面之外。天空中,两片乌云翻卷涌动,暴风雨就要来了,一群乌鸦掠过麦田,仓皇逃离这骚动不安的土地。空无一人的田野骚动不安,天地之间如同旋风骤起,波浪汹涌,没有一丝安宁。
没有暴风雨,室外阳光普照,热气逼人。你待在冷气很足的房间里,也能感觉到麦收季节独特的味道。
尘土的味道,麦子烧焦的味道,牛羊粪的味道,青草的味道。
你在味道中咀嚼回味,炎热的夏天就在窗外,一副如无其事的面孔。
【5】和高考相关的消息
这几年的高考时间和麦收时间几乎同步。今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依旧是材料作文,引用了老舍,艾青、穆旦的一些文字,均与抗战有关。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济南时报》对作文材料进行解析: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面对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本题注重传情达意,无论议论、记叙、抒情,还是史论、评论、杂感,乃至创作、非虚构写作……都要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这些都是数智化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三则材料中,细节的书写、鸟的意象、带血的手,注重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用精准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细节、可感的形象传递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痼疾的反拨,回应了语文教育中“真实表达”的核心诉求。(关注《济南时报》是因为一位小学友曾在这家媒体当过记者,毕业后有过一次小聚,在天桥下面的一家咖啡馆,吃意大利面,喝咖啡。)
高考作文题上了热搜榜。
另外一则消息也有热度:菏泽正午的街头,一位考生躺在马路边的树荫下午休,家长坐在他身边为他扇扇子。
一堵绿色的围挡(围挡里面应该是在建的高楼),围挡下面的杂草,一棵树,高温下没有硬化的路面,这是一幅让人心酸的画面。
对这幅画面的解读所有的文字都是苍白的。
和高考相关的还有一些浮躁和喧哗,为搏眼球一些旧闻经过翻新幽灵般又在网络上游荡。穿旗袍、状元服手举向日葵的家长们在画面中,走秀般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成年人的廉价狂欢,背离了高考的主题。
【6】在孤独的城市里看月亮
在炎热中,一位陌生的诗人和他的一首诗让你感觉到一丝凉意。
月亮上也没有我的亲戚朋友我为什么一遍遍看它
月亮上也没有你的家人眷属你为什么也一遍遍看它
一次,我和一个仇家打过了架我看月亮时发现他也在看月亮
我心里的仇恨一下子就全没了(刘川)
“月亮上也没有/我的亲戚朋友/我为什么/一遍遍看它”,平淡的语句,就像淡淡的月光,洞穿你内心的寂寥和孤独,关于月亮的古诗句排闼而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让心柔慢慢软下来,炎热的夏天也慢慢柔软下来。
“一次,我和一个仇家/打过了架/我看月亮时/发现他/也在看月亮//我心里的仇恨/一下子就全没了”,这首诗讲的是和解和放下,只有与自己和解,才能与眼前的世界和解。就像另外一位诗人对这首诗的解读:不必为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也不必为了要拒斥什么救护什么而刻意地导引读者。自然而然又水到渠成地,读罢《在孤独的大城市里看月亮》,一些困扰着人们的问题,比如际遇、命运,比如挚爱、归宿……这些似乎都变得明朗清晰。是啊,只要月亮还在,只要心中还有“月亮”,只要还有想要看“月亮”的一群群人、一代代人,还有什么需要纠缠不清?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突然想起里尔克的诗句:“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万物对我们缄默,仿佛有一种默契,/也许视我们半是耻辱,半是难以言喻的希望。(里尔克《哀歌》)。生之为人,路过万物,也被万物路过,若是彼此当作镜子,互相观照审视,也许更能看清自己的面目,还原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