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会谈精准拿捏,美财长带队逼宫,中国出招“精准封杀”:数字溯源系统锁死军工稀土通道?
6月9日,中美经贸代表团齐聚伦敦,围绕稀土出口展开一场备受关注的谈判。稀土被誉为“高科技产业的关键资源”,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人工智能芯片和军工设备。中国供应全球70%的稀土产量,重稀土精炼能力高达99%。
与此同时,美国军工企业对中国产稀土的依赖度超过90%。这场谈判不仅关乎稀土供应,更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战略博弈。
美方代表团阵容豪华,包括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试图推动中国全面解除稀土出口管制。
此前,中美双方在日内瓦达成协议,中方承诺暂停非关税反制措施并同步降低关税,但并未全面放开稀土出口。对此,美方要求恢复到日内瓦协议前的供应规模,甚至希望中国彻底解除管制。然而,中方显然没有让步的意图。
日内瓦协议达成后,美方却迅速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收紧人工智能芯片出口、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以及叫停向中国核电站出售设备许可。
这些背弃承诺的行为导致中方采取反制措施。中国对军用级稀土(如钐、镝、铽)实施严格审批,每批次出口需审查终端用途;同时上线稀土“数字身份证系统”,实现全链条追踪,杜绝军工关联交易。此外,中方仅向民用车企发放短期临时许可,精准限制稀土战略用途。
稀土之争的核心在于全球化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中国通过资源优势和规则制定,逐步构建稀土贸易新秩序。新上线的数字溯源系统实时对接海关数据库,使得韩国“转口贸易”走私稀土的伎俩失效。相比之下,美国试图重建国内稀土产业链,但面临技术瓶颈、环保审批和巨额投入。
谈判背后,美方内部矛盾日益显露。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一方面坚持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谈判稀土供应。与此同时,美国军工企业与车企因稀土短缺产生利益冲突。如果军工稀土持续断供,五角大楼与车企的矛盾可能进一步撕裂美国政治生态。
这场谈判没有赢家,但中国显然已掌握发牌权。通过出口审批、技术管控和规则制定,中国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主导力。中美稀土争端不仅影响两国关系,更可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未来,稀土问题的走向将成为国际经济博弈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