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砸90亿拟买下喜马拉雅,音频行业要变天了​?

AI划重点 · 全文约1945字,阅读需6分钟

1.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拟以90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国内最大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控股。

2.交易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和总数不超过5.1986%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以及创始股东后续分批获得的0.37%股份。

3.合并后,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将在内容互补、流量互通和商业化协同等方面进行整合。

4.然而,整合过程中面临风险,如平台社区属性和工具属性的融合难度,以及监管层面的挑战。

5.对于普通用户,并购可能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便捷的体验,但同时也可能提高付费门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嗅态

观察商业榜样,输出榜样观察

图片



6月10日,美国纽约的股市开盘前,一则消息震动了中国互联网圈。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喜马拉雅控股分别宣布,双方已签署并购协议。受限于交割前提条件的满足,腾讯音乐拟将以“现金+股票”组合拳,全资收购这家国内最大音频平台。


这不是普通的“大鱼吃小鱼”。12.6亿美元现金(约90亿元人民币),加上总数不超过5.1986%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再加上创始股东后续分批获得的0.37%股份——这场交易的总价,早已突破“百亿级”。



01

交易拆解


要理解这场并购,先看“钱怎么给”“股怎么换”“人怎么绑”。


12.6亿美元现金不是小数目。2021年腾讯音乐全年净利润约43亿元(约6亿美元),这笔现金相当于其两年利润。但腾讯的“钱袋子”远不止于此:截至2024年底,腾讯音乐现金及等价物超300亿元人民币,加上腾讯集团的“输血”通道,拿出12.6亿美元现金,难度不大。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股票对价”。5.1986%的A类普通股,这个比例卡得很细——A类股投票权通常是B类的10倍,既不会稀释原股东控制权,又能让喜马拉雅团队深度绑定腾讯生态。


更微妙的是“创始股东分批获股”:交割时拿一部分,之后再分批拿,像极了“对赌”——若未来业绩达标,团队能拿更多腾讯股票;若未达标,部分股权可能被回购。


这场交易的底层逻辑,是两家公司的“互补性”。腾讯音乐是国内音乐流媒体霸主,旗下QQ音乐、酷狗、酷我占据超高市场份额,但内容以流行音乐为主,用户场景集中在“听歌”;喜马拉雅则是“泛音频全能选手”,覆盖有声书、播客、知识付费等全品类,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两小时,像个“音频超市”。


合并后,腾讯音乐的“音乐库”能给喜马拉雅用户更多选择,喜马拉雅的“内容宽度”能补齐腾讯音乐的场景缺口。



02

为什么是现在?


这场并购已经谈了很久了,不断被媒体报道,不断被双方否认,如今,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这背后,是腾讯“全场景内容生态”的关键一步,也是音频行业新一轮的“洗牌信号”。


腾讯的野心,从来不是做单一领域的王者,而是“覆盖用户所有娱乐需求”。从游戏、社交到视频、音乐,再到现在的音频,腾讯在构建一个“全年龄、全场景”的内容帝国。但是,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月活用户已连续多年下滑,需要新的流量仓进行补给。


收购喜马拉雅后,腾讯的内容版图将补上“耳朵经济”的最后一块拼图——用户可能在微信里听播客,在QQ里听有声书,在腾讯视频里听原声带,所有场景都由腾讯系产品覆盖。


而喜马拉雅的“退”,实则是创始团队的“急流勇退”。过去几年,喜马拉雅多次冲击IPO未果,盈利压力巨大,一直被嘲讽,始终在努力。被腾讯收购,既能获得巨额资金缓解压力,又能借助腾讯的资源扩大市场,对团队来说是“双赢”,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但“退”不代表“放弃”——创始团队仍持有部分腾讯股票,未来可能通过股权激励绑定长期利益,若新平台发展得好,财富可能随股价上涨水涨船高。


行业层面,这场并购可能彻底改变在线音频格局。目前市场呈“一超多强”:喜马拉雅是“一超”,荔枝、蜻蜓FM、番茄畅听是“多强”。


合并后,新平台的内容覆盖、用户规模、资金实力远超其他玩家,中小平台可能面临“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淘汰”的选择。


荔枝主打故事和情感类音频内容,若无法与腾讯音乐的音乐直播竞争,可能加速边缘化;蜻蜓FM依赖“文化类内容”,若腾讯不开放相关版权,增长空间会被压缩。


唯一可能的变量是“垂直领域”——专注儿童音频的“凯叔讲故事”、聚焦财经内容的“华尔街见闻”,若能找到差异化定位,或许能持续存活。



03

整合挑战与行业变数


假设交易顺利交割,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整合?


腾讯音乐的优势是“技术+流量”:成熟的推荐算法、云存储能力,还有微信、QQ的入口导流;喜马拉雅的优势是“内容运营”——从主播孵化到版权采购,从付费课程到广告变现,有一套完整体系。


可能的整合方向有三:


1、内容互补:腾讯音乐的流行音乐注入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的有声书、播客补充腾讯音乐的内容库;


2、流量互通:微信“音乐”入口新增“音频”板块,喜马拉雅独立App保留但获腾讯系流量扶持;


3、商业化协同:腾讯的广告系统(如广点通)与喜马拉雅的广告资源打通,提升广告加载率和单价。


但整合也有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末,喜马拉雅拥有超290万活跃创作者,累计发布4.88亿条音频内容,覆盖知识、教育、娱乐等多元垂类。喜马拉雅的“社区属性”(用户习惯在评论区互动)与腾讯音乐的“工具属性”(用户主要是听歌)能否融合?若强行统一产品逻辑,可能导致用户流失。


更大的考验来自监管。若腾讯能证明合并后不会限制其他平台的发展,反而能推动内容创新,过审概率不低;但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并购被“叫停”的案例不少,这场交易的最终结果仍存悬念。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场并购可能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便捷的体验”——喜马拉雅用户能在腾讯音乐App里听有声书,QQ音乐用户能免费收听部分喜马拉雅付费课程。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若合并后平台“一家独大”,是否会提高付费门槛?合并后定价权增强,用户可能面临“更贵但内容更多”的选择。



04

当“听”的世界变“大”


从MP3时代到在线音乐,从广播到播客,中国人的“听”始终在进化。这次并购,本质上是互联网巨头对“耳朵经济”的一次集中收割。


合并后的新平台,腾讯音乐会成为更庞大的在线音频平台,内容超千万小时,覆盖从“听歌”到“听世界”的所有场景。但问题仍在:当“听”的选择越来越集中,我们是会获得更优质的内容,还是失去更多元的选择?


答案,可能要等交易完成后的几年,才能慢慢揭晓。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