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作家、政治评论家南方朔逝世,享寿78岁
郭茂辰海峡传真综合报道 台湾资深作家、评论家南方朔(本名王杏庆)于9日下午1时45分安详离世,享寿78岁。资深媒体人陈浩于10日在脸书发文证实此消息,震惊各界。南方朔1946年12月13日出生于台南市,是台湾知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及新闻工作者。他在台湾媒体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曾参与创立《新新闻》周刊,也曾任职香港《亚洲周刊》。其一生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在《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曾设有专栏。南方朔的专业成就备受肯定,2007年获得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艺奖章文学评论奖,表彰其在文学评论领域的卓越贡献。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纷纷在社群媒体上表达哀悼之意。 南方朔(后排右二)与母亲、家中五姐妹合影。父亲死后,他是家中唯一男人了。(台媒)二十年前,谈到自己从爱书人变成一个真正懂得读书人的转折点,南方朔回忆,三十五岁,那时候台湾政治变化很大,美丽岛、高雄事件发生以后,像我们这种有反叛色彩的,在《中国时报》被赶走过一次,等到风平浪静后又被叫回来。我就想,回去又当个新闻记者干嘛呢?当个新闻小官僚,副主任、主任干嘛? 南方朔谈到,那时我有这个警觉,所以去见余老板说:我认为台湾的新闻界要看到未来性,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专栏记者,把一些资深的、学问底子比较好的培养成专栏记者;假设专栏记者抽象思维能力好,将来还可以变成主笔,我们培养自己的主笔,培养自己的作家群。这个观念余老板完全同意,所以台湾媒体第一个专栏组是在我手上诞生的。我认为新闻记者出身的人,自己的采访经验多了,见多识广,可以当一个很不错的专栏记者,可以单兵作战,给我任何题目都可以写,也可以出去采访;再过一阵子,经验更多再加上阅读、知识,就可以写社论了,这就是我的构想,也反映在我自己身上啊!南方朔说,从三十五岁,我下定决心要变成专栏记者、专栏作者开始,就要阅读更多东西,所以我必须读得更有系统、更深入。那时候读国外媒体和更理论性的书,加上人生的累积,人生或工作经验会让你读书越读越快、越容易。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读政治学,会读得有点辛苦。但像进入社会若干年以后再来读政治学-因为我们台湾天天都是政治嘛!-就很容易读懂,很容易会心。又像年纪比较长的人,股票玩久了,叫他读经济学,也一读就懂。他回忆,我在《中国时报》偶然遇上了一个机会,余老板(余纪忠)跟我说:“资料中心的主任出缺,杏庆你去做。”我很高兴呀!那是报业的黄金时代,《中国时报》一年赚好几亿,资料中心花大笔钱去买很多外国杂志和书籍。《中国时报》里面有一部《四部备要》,还有《台湾省通志》,是线装版的,很多我都读过。除此之外,还进了很多外国杂志,加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我们不仅优先看,还可以剪下来。在资料中心工作之后,我对外国变得很熟悉。最重要的,这让我有了世界观。在《中国时报》资料中心看外国杂志、报纸,使我对外国了解很多。今天你把一张地图打开,随便指一个国家,我就可以告诉你许多关于那个国家的事情。这些就是在《中国时报》的那段时间养成的基础。南方朔年轻时毅然脱离体制、催发民间力量,担任党外杂志总主笔,并策划参与街头运动。他曾和导演侯孝贤、作家朱天心等人在大选前成立“族群平等行动联盟”,对候选人及其阵营撕裂、分化族群的言行,提出批判与纠正。之后他从街头走回书房,曾说“做一个真正的学者,生命是不够用的。”南方朔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拿来读书、写评论,建议每个人的床头书都应该摆上一本《汉赋》,为了写作他典藏许多冷僻丰富的书籍,其中还包括一本爱尔兰语字典。他的评论掌握社会脉动,关心年轻族群,论述铿锵有力,是文化政治上重量级的大师。阅读、写作占据了南方朔所有生活。南方朔曾向记者细数自己一天的生活作息,除了一起床先浇花,上午、傍晚各溜狗一次,剩余的时间他都窝在书桌前,手持一杯茶、一根烟,沉浸在幽幽的书香中。“大海太大,捡到一点算一点。”这是他的读书哲学。而读书的乐趣于他,就像他常引用英国十九世纪浪漫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所说:梦、和书,各自成一个世界,而我们知道,书更实在,两者皆纯粹而美好;它们都延伸出卷须,强若血肉,我们的快乐从其中成长。来源:综合两岸媒体报道,本文由“郭茂辰海峡传真”公众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