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遇见老北京 | 让历经600年的壁画“活”起来

数字时代,为文化资源再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近期,北京聚焦文旅供给创新,推出了多个文旅+科技的创新场景。当千年古都遇见前沿科技,AI 技术化身文化使者,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以灵动鲜活的姿态跃入游客心间。6月9日起,北京交通广播匠心推出6期《科技遇见老北京》系列报道,邀您共同体验这场科技赋能的文旅盛宴。

图片


法海寺笔画艺术馆

让经历600年的壁画“活”起来

法海寺壁画是明代中国传统大型寺观壁画创作的巅峰之作。针对壁画真迹需避光保存等情况,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运用采用3D建模等数字化的科技手段,近1:1还原壁画真迹,把历经近600年的法海寺壁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图片

游客在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游览/记者拍摄

走进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地下一层壁画厅,沉浸式展陈空间的数块屏幕流光溢彩——放大展示壁画的精彩细节,纵向挖掘壁画的制作技法……

图片

高清展示壁画的局部细节和制作工艺/记者拍摄

图片

放大展示水月观音的细节/记者拍摄

游客们细细观赏中国传统壁画的沥粉堆金工艺,不时发出惊叹。“古代的壁画技法能保存到现在非常不容易,相比真迹来说,这个能更全面地看到壁画上的细节,非常震撼!”“挺震撼的!没想到这些画家、画官们能画出来这么精美的东西。原迹确实是需要保护的,运用数字的方法复原也是一种对原迹的补充。要不然太遗憾了。”

法海寺始建于公元1439年到1443年。法海寺壁画和唐宋壁画绘画风格一脉相承,是明代中国传统大型寺观壁画创作的巅峰之作。由于壁画真迹需避光保护,游客只能在昏暗的大殿里打着手电限时观赏。在这样的背景下,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应运而生。艺术馆通过数字展陈的方式,高清展示壁画的局部细节,并深入解读壁画的历史文化价值。

图片
图片

沉浸式光影秀/记者拍摄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市场总监庄瑞颜介绍,在序厅部分,会把法海寺的“五绝”给观众呈现出来;在主屏的区域,首先我们是拿12块数字屏,详细解读有关法海寺的内容,我们在主屏部分也会针对《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进行逐一一拆解,给观众分析整个绘制技法;在还原厅,原本法海寺东西两壁的《佛众赴会图》前方各有10尊佛像,我们对佛像进行了模拟,复原了其位置和高度,其实也回答了一些跟法海寺有关的问题。

法海寺最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形象是水月观音。在壁画厅入口处,一个长宽近4米的巨幅屏幕,把观音的细节放大到极致。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讲解员杨帆说,比如说水月观音身上的项链、臂串等等物品,在数字化手段之下,我们就可以无限地把它拉近放大,让观众可以看得清。观音从头到脚披了一件薄如蝉翼,似有若无的白纱。在高科技的数字化手段之下,我们对这件白纱的绘制方法进行了破解、

壁画厅每隔半小时便会播放一次沉浸式光影秀。在动画结束时,所有墙壁会按照法海寺大殿的原有空间结构近1:1展示壁画,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近600年前的法海寺大殿之中。

图片

按照法海寺大殿原有空间结构近1:1展示壁画/记者拍摄

图片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球幕影院/记者拍摄

图片

地下一层复原厅/记者拍摄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市场总监庄瑞颜介绍,12块屏幕,包括我们的地面的所有影像都是完全取自于法海寺壁画的元素,将它有机的重新结构之后,让历经了近600年的壁画有一种活起来、动起来的状态。也是想让那些没有机会到达真迹现场观赏的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法海寺。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采用3D建模等科技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观众可以了解法海寺的精彩。在这里,文物离我们不再遥远,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法海寺的发现者”。

庄瑞颜说,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是裸眼3D效果,另外是3D建模的方式。所有的屏幕讲解加起来的时长大概是4个半小时。我们运用这4个半小时时间,把法海寺十几年的研究以数字展陈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去了解法海寺的精彩。这样,咱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法海寺的发现者”,这也是我们整个展馆的一个初心。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王楠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