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洛杉矶市中心再次变成催泪弹的试验场。为回应移民执法引发的抗议潮,美国联邦政府悍然调派国民警卫队进驻街头,街头顿时化为军警操演的临时战区。新华社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遭催泪弹击中,摄影记者左腿也被橡皮子弹命中。而这起事件的源头,居然是一纸从白宫拍板下来的“总统备忘录”。
这场混乱不是意外,而是一出精心编排的剧本。从移民政策到军力部署,从基层民怨到权力傲慢,一环扣一环,直至洛杉矶失控。“自由灯塔”再度亮起的,不是言论之光,而是橡皮子弹的弹壳反光。
移民突袭升级,民众情绪炸锅
事情的导火索是6月6日至7日,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在洛杉矶市区及多个移民聚集区发起闪电式搜捕。没有通报、没有司法协调,仿佛回到冷战时期的深夜敲门。洛杉矶作为“庇护城市”,本就与联邦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积怨已久,此番突袭如同踩中地雷。
据外媒报道,目前,ICE在洛杉矶逮捕非法移民超百人,主要集中在工地、仓库、教会庇护点。更讽刺的是,这场大规模行动甚至包含对美籍志愿者的误抓。消息一出,社区如沸水泼油,街头抗议如同野火燎原。
抗议迅速扩散,催泪弹成为“标配”
抗议 始于6月6日 ICE突袭,引发当日白天局部对峙,6月7日 在 Paramount Home Depot 停车场爆发大规模抗议,并蔓延至 Compton、Downtown 等区域。示威者堵路、焚车、丢水瓶、掀路障,愤怒情绪铺天盖地。警方回应一如既往:先宣布“非法集会”,再毫无保留地开火驱散。
橡皮子弹、闪光弹、催泪瓦斯齐上阵,把市中心变成了“实战演练区”。街头一度升起滚滚黑烟,部分地铁站短暂关闭。外媒记者用“战争氛围”来形容这座城市当晚的氛围,丝毫不为过。
特朗普出手,“绕州部署”军队引爆政争
就在抗议如火如荼之际,白宫于7日晚突然宣布:总统签署备忘录,在未获加州州长纽森批准的前提下,强行部署2000名国民警卫队。8日清晨,首批300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进驻洛杉矶核心街区。
这不是“应急调度”,而是联邦强权对地方自治的粗暴碾压。纽森怒斥此举“非法干预、政治表演”;洛杉矶市长巴斯则严正指出,联邦政府“绕过地方、擅自部署军队”,已严重侵犯地方治理权。
更有学者指出,这种部署模式,是自1965年民权运动以来首次“总统越权动兵”,开了极为危险的先例。
新华社记者中弹,新闻自由被“美国制造”击穿
最令人震惊的是,我国新华社两名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程中也“无差别受击”:一人胳膊中催泪弹,另一人左腿中橡皮子弹。这不是误伤,这是美国执法力量早已对“异见者”或“外来者”习惯性敌视的真实投射。
面对这一事件,美方至今无任何道歉或交代,甚至连“例行声明”都欠奉。所谓“新闻自由”,在实弹与镇压面前,显得异常苍白,特别是当执法者面对的不是暴徒,而是拿着话筒与相机的新闻从业者时。
从特朗普的“剧本”看这场冲突的布局逻辑
特朗普不是“危机中被动应对”,而是危机制造者。他精准踩中社会痛点,利用移民、治安、军力这些议题制造“敌人”,再借“总统强硬”形象收割支持率。从突袭执法到联邦派兵,一切动作迅速、凌厉、毫不掩饰其政治算计。
这不是“守法”,这是表演政治;不是“维护秩序”,而是操控混乱。
洛杉矶为什么失控?失控的不是城市,而是制度
城市没有自己动乱,是制度机制被有意撕裂。特朗普政府不仅撕裂了联邦与地方的关系,更挑动了种族、执法、媒体之间的根本矛盾。洛杉矶只是一个缩影:在一边挥舞军力镇压“敌人”的同时,另一边却要求他国尊重新闻、维护自由。
新华社记者倒在烟雾中,抗议者倒在街头,地方政府的声音被压制,民众的恐惧被忽视。而这一切,都在特朗普的任期中反复上演。
这不是洛杉矶的问题,而是美国治理模式的根本病灶。军队不是消防队,不能扑灭政策引爆的烈焰;催泪弹不是药方,掩盖不了制度撕裂的伤痕。
所谓“自由灯塔”,已然灯油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