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欧洲高度依赖中国稀土,面临供应受限和地缘政治风险。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支持战略项目、发展本土开采与精炼、多元化供应链等措施,力求到2030年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瑞典、法国等地项目启动,乌克兰和英国的资源合作也在推进,但技术、时间及环保挑战仍需克服。
稀土元素,因其在高科技、国防和低碳能源领域的不可替代性,被誉为“工业维生素”。镝、镨、钕……等的 17 种小金属具有战略意义了,因为它们不仅在许多科技产品中必不可少,而且对于国防和那些低碳能源领域也必不可少。
然而,全球稀土市场高度集中于中国,中国不仅控制60%的开采量,还主导80%以上的精炼产能。
2025年4月,中国为应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对包括镝、镨、钕等七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限制,引发欧洲工业供应链危机。欧洲作为中美贸易战“旁观者”,却因对稀土的高度依赖而深受波及。
稀土将成为中美两国在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中国于上周六宣布已批准部分稀土出口申请,但未具体说明针对哪些国家或哪些领域。
欧盟正通过政策、技术和国际合作,试图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构建自主供应链。
一、欧盟对中国稀土依赖的现状与危机。
欧洲的稀土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德国2024年65.5%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其余来自奥地利和爱沙尼亚,但这些国家的精炼能力有限,且可能依赖中国原材料。
国际能源署警告,稀土生产过度集中于中国,19种关键金属的精炼几乎全部由中国掌控。稀土在智能手机、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电机及国防装备(如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中不可或缺,供应受限可能导致欧洲汽车、航空航天和家电行业停产。
中国对七种中重稀土元素及磁铁实施出口许可制度后,要求出口商申请许可证,导致审批时间延长,欧洲开始炒作企业面临停产危机。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企业抱怨审批速度过慢,难以满足全球供应链需求。中国还引入稀土追踪系统,要求生产商提交交易量和客户信息,进一步加强对稀土出口的控制。这些措施被视为对美国关税的精准反击,但也波及欧洲,凸显其供应链脆弱性。
二、欧盟是如何应对稀土供应链危机的?
为应对稀土危机,欧盟采取多维度战略,旨在减少对中国依赖,确保供应链安全。
一是制定了《关键原材料法案》。
2023年,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到2030年的目标:10%的金属消费来自欧洲开采,40%由欧洲加工,25%来自回收利用,且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度不超过65%。该法案为稀土供应链多元化提供了法律框架,推动本土资源开发和国际合作。
二是部署战略项目与本土开发项目。
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布了47个战略项目清单,涵盖稀土及其他关键原材料,旨在通过财政支持和行政便利加速项目落地。重点项目包括:
瑞典基律纳矿床:欧洲最大的稀土矿床,已列入欧盟支持清单,预计将显著提升欧洲的稀土开采能力。
法国拉罗谢尔精炼厂:索尔维公司在拉罗谢尔启动稀土分离生产线,专注于生产电动机永磁体。该工厂曾是全球领先的稀土生产商,具备技术基础。
法国拉克精炼厂:另一关键项目,旨在增强欧洲的稀土加工能力。
此外,欧盟还批准了13个海外项目,涉及格陵兰、塞尔维亚、非洲等地的石墨、锂和稀土开采,以进一步分散供应链。
三是展开稀土材料的国际合作,推动稀土供应链多元化。
欧盟积极寻求与中国以外的稀土资源供应国合作:
乌克兰:欧盟与乌克兰探索稀土和石墨资源合作,在美国与乌克兰签署矿产资源开发协议之前,欧盟已经与乌克兰签订了类似协议。
英国:英国的钨矿项目被纳入欧盟支持清单,钨在航空航天工业中不可或缺。
澳大利亚:澳洲政府承诺投资12亿澳元建立关键矿产储备,欧盟视其为潜在合作伙伴。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斯特凡·塞茹尔内强调,供应链多元化对欧盟在地缘政治危机中保持独立至关重要。
四是重点推动回收利用与技术创新。
回收利用是欧盟减少稀土依赖的重要途径。《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到2030年25%的稀土来自回收。欧盟正投资研发稀土回收技术,以从废旧电子产品和工业废料中提取稀土元素。此外,技术创新也在推动替代材料研发,以减少对稀土的需求。
日本是中国之外稀土技术的领先国家,并在废品稀土资源回收方面掌握有领先技术,与法国已经合作了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回收项目。
三、欧盟构建独立的稀土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欧盟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道路充满挑战。
一是存在时间差与技术壁垒。
一般而言,从稀土矿床发现到量产平均需要好几年,精炼过程复杂且需要专业技术。欧洲目前缺乏足够的高端精炼能力,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的精炼主导地位。
二是环境保护与社会阻力。
稀土开采和精炼对环境影响较大,欧洲民众对污染产业的反对使得本土开发受限。中国之所以主导稀土生产,部分原因是其较低的环境监管标准,而欧洲需平衡环保与产业需求。
三是地缘政治复杂性对稀土产业链的影响。
中美稀土博弈恶化了欧洲的处境。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引发中国报复性出口限制,欧洲虽非直接目标,却深受影响。同时,美国与乌克兰的资源协议可能削弱欧盟在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价格波动与市场不透明。
稀土价格因缺乏期货市场而不透明,中国的出口限制导致如铋等金属价格飙升500%。价格波动可能刺激投资,但也增加了欧洲企业的运营成本。
四、欧盟未来可能会增加的相关措施。
短期而言,欧盟可能会利用中国出口第二大市场的关键优势通过外交途径推动中国加快稀土出口审批,设立“绿色通道”。最近欧洲媒体、美国媒体热炒欧美企业缺乏稀土导致生产线停产,显然有夸大的成分,但目的无非是通过新闻炒作来迫使欧盟成员国政府向中国施压加速稀土许可证审批。
与此同时,欧盟可能会加大对现有稀土项目的财政支持,加速瑞典和法国稀土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度。
中长期来看,欧盟将立足于加速本土稀土精炼和稀土回收能力建设,加大对瑞典基律纳矿和法国精炼厂的投资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精炼能力。
同时,将深化国际合作: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丰富国家和日本等技术领先国家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分散供应链风险。
可以预料,欧盟一定会与美国、日本等盟友协调,共同应对中国稀土主导地位带来的风险。通过多边机制制定关键原材料的国际标准,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欧盟还有可能正在建立稀土储备,以应对稀土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类似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日本的矿产储备、欧洲的天然气储备,欧盟似乎和美国、日本、韩国一样,最近几年都在不声不响地建立、扩充战略性稀土储备库存。据《独立报》透露,欧盟自2011年便建立了稀土储备计划,以应对供应的突然中断。
欧洲原材料联盟在2021年发布的行动计划中,也披露了部分稀土储备计划内容。比如该计划要求,欧盟需要确保含有稀土的报废产品和废料留在欧洲,以促进其再加工和回收。
该计划还披露,欧洲原材料联盟当时正在制定第二个行动计划,涵盖储能和转换材料的储备。
欧洲对稀土的储备,有些类似其天然气储备。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第一年,欧盟制裁俄罗斯。俄罗斯为了报复欧盟,关闭了管道天然气,当时梅德韦杰夫和很多俄罗斯媒体都认为,没了俄罗斯天然气,欧洲人要么上山砍柴取暖,要么冻死。但由于欧盟储备了可供整个冬季到春季的液化气,加上同时从中东、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口液化气,欧洲人不仅和往年一样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季,春季过后,欧盟储备的天然气还剩下70%。
欧洲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努力既是工业挑战,也是地缘博弈的缩影。《关键原材料法案》和47个战略项目为欧盟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但时间、技术和环保约束使得这一目标任重道远。通过本土开发、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欧盟有望在2030年前显著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然而,短期内仍需灵活应对中国出口政策的变化,同时在中美稀土战争中找到平衡点,确保供应链安全与经济稳定。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