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基质(胶原蛋白等有机质)、骨矿盐(钙、磷等无机质)呈等比例减少,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成分或骨量丢失所致。骨质疏松的 X 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松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
2
骨软化症
「骨软化症」是指骨基质没有变化,而是由于骨矿盐减少导致骨基质矿化障碍,结果造成骨质软化,易弯曲变形或发生骨折。骨质软化的 X 线表现也是骨密度减低,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系因骨组织内含有大量未经钙化的骨样组织所致。此外,还可见各种假「骨折」线,与骨皮质垂直,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等。 需要说明的是,「骨软化症」与「佝偻病」其实是同一种病,只是根据发病年龄不同,称谓不同而已。成年期发病者称为骨软化症,儿童期发病者则称为「佝偻病」,患儿主要表现为方颅畸形、串珠肋、鸡胸、X 形或 O 型腿。 05 T 值与 Z 值 T 值和 Z 值均为骨密度检查的重要指标。
1
T 值
T 值是将受检者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年轻人骨峰值作比较得出的值
-1 < T 值 < 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
-2.5 < T 值 < -1 表示骨量低少
T 值 < -2.5 表示骨质疏松症
2
Z 值
Z 值将受检者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同年龄正常人群的平均骨密度值作比较得出的值
-2 < Z 值表示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
Z 值 ≤ -2 表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
需要说明的是,Z 值正常并不代表受检者完全没有问题,例如,老年人 Z 值正常不代表其没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因为同一年龄段的老年人随着骨量丢失,骨密度呈减少态势,其骨骼的脆性也进一步增加,此时更需要参照 T 值来准确判断骨密度情况。 06 「骨吸收标志物」与「骨形成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BTMs)是骨组织本身分解与合成代谢的产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反映的是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骨吸收标志物代表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水平。 许多人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吸收标志物应该升高,而骨形成标志物应该下降。事实上,骨吸收和骨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偶联过程。当骨吸收加快时,为了维持骨骼的平衡,骨形成也会相应地加快。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骨吸收标志物和骨形成标志物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07 「骨质疏松」与「钙缺乏」 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众多,缺钙只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唯一的病因,换句话说,骨质疏松不都是由缺钙引起,即便是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单纯大量补钙也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因为钙的吸收及矿化均离不开维生素 D 的帮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骨质疏松」与「缺钙」划等号。 08 「普通维生素 D」 与「活性维生素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