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B
上一期我们针对第十版妇产科学教材在 AUB 章节的部分更新要点(分类、诊断、鉴别诊断等)做了解读【往期:第十版 VS 第九版:来说一说 AUB(一)】。本期我们将重点针对 AUB-O「治疗部分」与第九版教材进行对比总结。
1
治疗内容
第九版教材——1. 止血;2. 调节周期;3. 促排卵;4. 手术治疗。
第十版教材——1. 止血;2. 调节周期;3. 促排卵;4. 手术治疗;5. 中医中药治疗;6. 不同时期无排卵性 AUB 的治疗选择。
小结:第十版教材在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UB-O)治疗部分的更新,体现了临床诊疗理念的系统性提升与精准化发展。不仅反映了 AUB-O 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更通过整合中西医优势、细化分期管理、引入新技术等举措,推动临床实践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优化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最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与长期预后。
2
止血
01
孕激素
第九版教材——适用于血红蛋白 > 80 g/L、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具体用法列举了地屈孕酮片、微粒化孕酮、黄体酮和醋酸甲羟孕酮。
第十版教材——为避免短期内撤药性出血造成贫血加重,要求用于血红蛋白 > 90 g/L、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具体用法列举了地屈孕酮片、微粒化孕酮和甲羟孕酮。强调了急性 AUB,黄体酮 20~40 mg,肌内注射,每日 1 次,共 3~5 日。停药后 3 日左右发生撤退性出血,约 1 周内血止。
小结:孕激素止血的原理是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发生撤退性出血,撤药性出血可能导致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平均失血约 50~100 mL),尤其对于青春期或慢性出血患者,可能诱发或加重贫血相关并发症(如心悸、乏力、免疫力下降)。第九版教材规定孕激素适用于血红蛋白 > 80 g/L 的患者,而第十版将标准提升至 > 90 g/L,通过提高血红蛋白阈值,确保患者在具备一定「失血储备」的前提下使用孕激素,减少因用药不当导致的贫血恶化,尤其保护了长期慢性出血、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如绝经过渡期合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女性)。
第十版在药物列表做了调整。甲羟孕酮(MPA)为合成孕激素,抗增殖作用强,适合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长期管理(如预防癌变)。第十版新增「急性 AUB 时黄体酮肌注用法」(20~40 mg/d,3~5 天),并强调「停药后 3 日左右撤退性出血,1 周内血止」,这是对第九版模糊表述的重要补充。
黄体酮肌注属于油剂制剂,吸收迅速(血药浓度 1~2 小时达峰),相较于口服微粒化孕酮(需 2~3 小时达峰且生物利用度仅 10%~20%),更适合急性大出血的快速控制(要求 48~72 小时内止血)。明确肌注剂量、疗程及预期止血时间,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清晰的「急性出血处理路径」,避免因用法不统一导致的疗效差异(如过去可能存在剂量不足或疗程过长引发的淋漓出血)。
02
雌激素
第九版教材—— 适用于血红蛋白 < 80 g/L 的青春期患者,列举了不同雌激素的用法和用量。最后强调所有雌激素疗法在患者血红蛋白增加至 80~90 g/L 以上后必须加用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化,并在与雌孕激素同时撤退后同步脱落。
第十版教材——雌激素内膜修复法: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可迅速提高血雌激素水平,促使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适用于血红蛋白低于 90 g/L 的青春期患者。但因该方法雌激素口服用量较大,不良反应较重,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
小结:大剂量雌激素(如口服戊酸雌二醇 12~16 mg/d)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常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如漏服引发突破性出血)。第十版教材对雌激素治疗的更新,本质是「风险管控优先、疗效与安全性并重」的治疗理念升级。通过提高适用阈值,避免轻度贫血患者暴露于高剂量雌激素风险;通过强调「少用」原则,引导医生回归「分层治疗」思维,优先选择副作用更小、更符合生理机制的疗法。
03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物(COC)
第九版教材——适用于长期而严重的无排卵出血。严重持续无规律出血建议连续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 3 个月等待贫血纠正。
第十版教材——适用范围广,主要用于青春期和生育期,急性 AUB 多使用 2~3 次 / 日,淋漓出血者多使用 1~2 次 / 日,大多数出血可在 1~3 日完全停止,继续维持原剂量治疗 3 日以上仍无出血可开始减量,每 3~7 日减 1 片至 1 片 / 日,维持至血红蛋白正常,希望月经来潮时停药即可。
小结:
(1)适用范围:从第九版「长期严重无规律出血」到第十版「青春期和生育期全适用」,打破了「仅用于慢性长期出血」的局限。对于急性期止血:明确急性大出血(2~3 次 / 日)与淋漓出血(1~2 次 / 日)的差异化剂量,使 COC 从「二线维持用药」升级为「一线快速止血方案」,尤其适合无孕激素使用禁忌的年轻患者。
(2)用药与用量:对比第九版教材,第十版教材根据出血控制情况(1~3 日止血后维持 3 日再减量)调整剂量,避免固定疗程导致的过度用药(如内膜过度抑制引发后续闭经)或过早减量导致的出血复发。且逐步减量至最低有效剂量(1 片 / 日),减少高剂量雌激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如血栓风险、胃肠道反应),尤其适合需长期调节周期的青春期患者。兼顾青春期(调节 HPO 轴)与生育期(止血同时保护生育力)需求,避免过去因「适用范围模糊」导致的用药犹豫(如不敢对急性出血患者早期使用 COC),也为基层医生提供清晰的「时间表 + 剂量表」。
(2)强化「按需停药」理念,提升治疗灵活性:以「血红蛋白正常 + 希望月经来潮时停药」替代「固定 3 个月疗程」,体现个体化治疗原则。结合血红蛋白恢复情况(而非固定时间)决定疗程,避免对轻度贫血患者过度治疗,同时确保重度贫血患者有足够修复时间。生育期患者可根据备孕计划灵活停药(如停药后月经来潮即可启动促排卵),避免第九版「必须用满 3 个月」对生育时机的延误。
04
GnRH-a
第九版教材——也可用于止血的目的。但如应用 GnRH-a 治疗大于 3 个月,推荐采用反向添加治疗。
第十版教材——通过抑制 FSH 和 LH 分泌,降低雌激素至绝经后水平,达到止血的目的,但不能立即止血,多用于难治性 AUB。适用于合并重度贫血的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止血的同时为后续处理做准备。如应用 GnRH-a 治疗 > 3 个月,推荐采用反向添加治疗。
小结:第十版教材对 GnRH-a 在 AUB-O 治疗中的更新,通过明确作用机制、精准定位适用场景及强化治疗目标,显著提升了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规范性。
(1)明确作用机制与疗效特点:GnRH-a 通过抑制性腺轴发挥作用,需 3~7 天才能显著降低雌激素,故不适用于急性大出血(需立即止血场景)。对比第九版教材,第十版新增作用机制阐述,强调「不能立即止血」,仅用于「难治性 AUB」(如其他一线药物无效或复发),明确其「非首选」定位,减少因机制认知模糊导致的滥用(如对轻度出血患者过度使用)。
(2)强化病因关联治疗:针对肌瘤导致的 AUB,GnRH-a 术前用药可控制症状、纠正贫血,缩小肌瘤降低手术难度,为后续手术(如肌瘤剔除)创造条件。针对子宫腺肌症导致的 AUB,使用 GnRH-a 治疗可缓解症状, 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并且停药后症状可复现。在 GnRH-a 治疗时应注意患者骨质丢失的风险,可给予反向添加治疗和钙剂补充。
05
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为第十版教材增加内容,包括一般止血药物治疗、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预防感染。
小结:第十版教材新增「辅助治疗」章节,从多维度完善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UB-O)的整体管理体系。
(1)「病因治疗 + 对症支持」闭环管理:传统治疗聚焦「止血 - 调经 - 促排卵」的核心路径,但忽视出血伴随的全身病理状态。新增辅助治疗首次将「一般止血药物、凝血功能改善、贫血纠正、感染预防」纳入规范流程,形成「病因治疗 + 对症支持」的闭环。
一般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作为激素治疗的协同手段,减少微血管渗血,尤其适用于轻中度出血或不能耐受大剂量激素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降低单一疗法依赖。
凝血功能评估与干预:针对长期慢性出血可能继发的凝血因子消耗(如纤维蛋白原降低),通过补充凝血因子 / 血小板等,避免「止血 - 出血反复」的恶性循环,提升基础治疗有效性。如慢性肝病(凝血因子合成障碍),需针对性改善凝血功能,避免常规激素治疗失效。
(2)预防感染并发症,提升治疗安全性:异常子宫出血时,经血持续冲刷及宫腔操作(如刮宫)易诱发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对于流血时间长、贫血严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存在感染的临床征象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3
促排卵
第九版教材——用于生育期、有生育要求的,尤其是不孕患者。青春期患者不应采用促排卵药物来控制月经周期。
第十版教材——生育期女性,尤其是希望妊娠者,给予促排卵治疗。如能排卵,即使不能妊娠,排卵后产生的孕激素也可以调整月经周期。
在药物上,第十版教材增加了一个药物。来曲唑(letrozole,LE):从自然月经或撤退性出血的第 2~5 日开始,2.5 mg/d,共 5 日;如无排卵则每周期增加 2.5 mg,直至 5.0~7.5 mg/d。因来曲唑尚无促排卵治疗适应证,应让患者知情同意。
小结:第十版教材突破了第九版「仅针对不孕患者」的局限,明确提出「即使不能妊娠,排卵后孕激素可调整月经周期」,这一更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稀发排卵等无妊娠计划但需调节月经的患者,促排卵治疗从「助孕手段」升级为「周期管理工具」。明确生育期女性即使无立即妊娠需求,也可通过促排卵建立规律月经,避免过去因「无生育要求即不促排卵」导致的周期管理空白。排卵后孕激素可规律性转化子宫内膜,可避免长期无排卵导致的内膜增生。
在来曲唑药品说明书中提到,来曲唑的药物学作用是通过抑制芳香酶来降低雌激素的产生,在绝经前的女性中,抑制雌激素合成导致促性腺激素(LH、FSH)水平升高,FSH 升高会刺激卵泡生长,从而导致排卵。本品禁用于妊娠期女性,如果妊娠期间使用本品或如果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发生妊娠,则患者应获悉对胎儿的可能风险。教材中明确「来曲唑尚无促排卵适应症 」,提示医生需充分告知患者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的潜在风险、监测要求(超声卵泡监测 + 性激素检测,避免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妊娠后随访(暂无证据表明增加胎儿畸形率,但需加强产前筛查)。既保障患者知情权,也降低医疗法律风险。
4
中医中药治疗
无排卵性 AUB 属中医学「崩漏」范畴。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如血瘀证,止血方剂推荐逐瘀止崩汤等,止血中成药推荐致康胶囊、云南红药胶囊、云南白药胶囊、茜芷胶囊、宫宁颗粒等;调经推荐益母草制剂、调经丸、调经活血片、乌鸡白凤丸、逍遥丸等。
小结:中医中药治疗的引入,打破了以往无排卵性 AUB 治疗以西医为主的单一格局,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与西医的「止血、调节周期、促排卵」等治疗理念相辅相成。中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不同证型,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排卵性 AUB 患者,其病因和病情复杂多样,即使是相同的疾病表现,证型也可能不同。例如血瘀证患者,可根据其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进行治疗,这种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相比西医标准化治疗方案,更能满足复杂病情患者的治疗需求 。中医中药引入 AUB 的治疗,不仅有助于中医妇科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也能让更多医学从业者和患者了解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5
不同时期无排卵性 AUB 的治疗选择
这一部分为第十版教材增加内容。分别对青春期、生育期及绝经过渡期止血及调整月经周期的方法及选择上构建了分层诊疗体系,标志着无排卵性 AUB 的治疗模式从「经验性处理」向「精准化、个体化、全周期管理」的重要转变。其不仅强化了不同年龄阶段治疗策略的差异化与针对性,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清晰的诊疗路径,有效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疗效不佳、并发症风险增加等问题。
总结
第十版教材在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UB-O)治疗部分更新显著,细化止血药物(孕激素、雌激素、COC、GnRH-a)使用标准与流程,补充辅助治疗(凝血、贫血、感染管理),拓展促排卵目标并新增来曲唑,强调来曲唑的使用要点。新增中医中药治疗及不同时期分层诊疗方案,这些变化体现精准化、个体化理念,整合中西医优势,完善全周期管理,提升诊疗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更系统的指导。
作者:赵天皎
策划:so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