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熬夜加班,起床后右耳“罢工”了

AI划重点 · 全文约1076字,阅读需4分钟

1.28岁的程序员小陈因熬夜加班导致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

2.医生提醒,突发性耳聋需要在72小时内尽快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小陈的突发性耳聋可能与频繁熬夜、生物钟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4.突聋的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鸣、耳朵闷胀、头晕目眩等。

5.专家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规律作息,减少高分贝环境暴露时间,适度有氧运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28岁的程序员小陈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右耳像被关闭了“声音键”,整个世界在右半边彻底“静音”。他赶紧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发现他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医生提醒,当遇到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需要在72小时内尽快就诊。平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高刚主任拿着小陈的纯音测听报告皱起眉:“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是典型的突发性耳聋。”原来小陈近期正处于项目攻坚阶段,频繁熬夜调试代码导致生物钟严重紊乱,还伴随心悸、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这种身体透支状态最终触发了内耳供血障碍,进而导致突发性耳聋。

“突聋病因复杂,凌晨2点还在改PPT、戴着耳机听网课到深夜、焦虑失眠等‘亚健康日常’,都在悄悄给耳朵埋下‘突聋炸弹’。”高刚表示,现在这病越来越爱找年轻人,连小学生都可能中招。

突聋来临时,耳朵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专家表示,听力断崖式下跌是突聋的主要症状,听力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一天内明显下降甚至听不清,多为单侧;出现耳鸣症状,如嗡嗡声、嘶嘶声、电流声、轰鸣声等,持续时间不一;耳朵闷得像塞了棉花,近半数人感觉耳朵被“封印”,耳朵闷胀、堵塞,像戴了个永远摘不掉的耳塞。

此外,当得了突聋时,28%~57%的人会突然头晕目眩,多为旋转性眩晕,少数出现颠簸、不稳感,可伴有冷汗、恶心、呕吐。还会有人对声音变得很敏感,对日常音量产生刺耳不适感。部分患者会突然出现重听症状,表现为声音畸变,与平时感知的音色、音调存在明显差异。

突聋的病因复杂多变,几类诱因潜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格外警惕。例如内耳血管“闹罢工”。内耳迷路动脉是内耳的唯一供血动脉,一旦它“闹情绪”,内耳功能就会遭受致命打击。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引起的血栓形成、出血、血管痉挛、血管栓塞、血管受压等血管障碍,均可引起内耳供血供氧障碍,从而导致突发性听力损失伴眩晕。这也是突聋最主要的“幕后黑手”。

普通的感冒也有可能导致病毒乘虚而入,悄悄钻进内耳“搞破坏”。更危险的是,当自身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时,会误将听神经当作“敌人”攻击,导致听力在短时间内“断崖式下跌”。此外,听神经瘤、耳毒性药物(比如某些抗生素)、吸入性有害气体等,都有可能埋下听力损伤的隐患。

当发生突聋后应该怎么办?“黄金72小时”最为重要。专家表示,当出现突聋症状后,要在72小时内赶到医院进行救治。此时内耳细胞“濒死未死”,及时抢救可以从“鬼门关”拉回听力。发生突聋后1~2周干预,部分细胞已“阵亡”,但仍有机会“抢救残存听力”。

超过1个月才治,内耳细胞大面积死亡,药物基本无效,只能靠助听器。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预防突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要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在生活中要减少在高分贝环境中的暴露时间。连续佩戴耳机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且音量适宜。此外,适度的有氧运动能保证内耳供血,增强身体免疫力。

通讯员 褚泓宇 高刚 林丽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