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疱疹病毒,你知道几种?

90%以上的人在生命过程中会感染人疱疹病毒,大部分的疱疹病毒感染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1。疱疹病毒具有人群高携带性、易致病性及病症反复发作性等特点,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2。了解疱疹病毒感染的特点及抗疱疹病毒药物的现状对于疱疹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疱疹病毒分类


疱疹病毒是一类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2。目前发现的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有8种2,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卡波济肉瘤相关病毒(KSHV






疱疹病毒及相关疾病


根据基因组序列和结构及理化性质的不同,又可将人类疱疹病毒分为3个亚科:α疱疹病毒亚科,β疱疹病毒亚科和γ疱疹病毒亚科2。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根据病源种类的不同及感染的部位不同,产生的疾病症状也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人疱疹病毒及相关疾病2

图片


01

HSV-1感染1

HSV-1感染非常常见,多为无症状感染,部分患者表现为疱疹性龈口炎。HSV-1首次感染(即原发性感染)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烧伤患儿可出现口腔、面部重度感染,称疱疹性湿疹(或Kaposi水痘样疹)。其偶尔也可引起生殖器疱疹。原发性感染后,HSV-1潜伏于神经节神经元内,在其他疾病、疲劳、应激等情况下可被激活,病毒再激活可表现为唇疱疹。HSV-1的并发症不多见,主要有眼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02

HSV-2感染1

HSV-2感染主要导致生殖器疱疹儿童期感染相对少见。孕妇如在围生期发生感染,病毒血症可导致胎儿感染


03

VZV感染

VZV首次感染(即原发性感染)表现为水痘,常见于儿童;潜伏感染病毒再激活常导致局部皮肤疱疹,即带状疱疹,常见于成人1,2。对水痘易感的儿童与患带状疱疹的成人发生密切接触后可发生水痘3


04

HCMV感染

我国是CMV感染的高发地区,孕产妇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95.0%以上,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3.2%~87.3%4。其对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并不具有明显致病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性感染;但对于病理性和生理性免疫低下人群,其可累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是致残、致死的重要病因4


05

HHV-6感染

HHV-6感染普遍,中国成人血清学100%阳性,大多数儿童在2岁以前已经感染1新生儿的先天性HHV-6感染发生率约为1%,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HHV-6感染是幼儿急疹的最常见病因,25%~30%的原发性HHV-6感染儿童会出现玫瑰疹偶有引起脑膜脑炎、癫痫、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肝炎1在欧美国家,HHV-6是最常见的与热性惊厥相关的病毒5


06

HHV-7感1

HHV-7感染普遍,全世界95%以上的成人血清学阳性,大多数儿童在3岁以前已经感染原发性HHV-7感染表现与原发性HHV-6感染相似,与儿童发热、出疹、热性惊厥有关。HHV-7也是幼儿急疹的常见病因。HHV-7感染偶有引起脑膜脑炎、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肝炎


07

EBV感染6

我国人群普遍易感EBV,90%以上成人的血清EBV抗体阳性原发性EBV感染为患者第一次感染EBV,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在婴幼儿,也可为无症状感染或其他不典型临床表现。原发性EBV感染后,病毒在记忆性B淋巴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EBV再激活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也可为原有疾病的伴随现象


EBV感染可引起许多非肿瘤性疾病,如原发感染所致的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以及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等,上述3种EBV感染相关疾病在儿童多见,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EBV也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部分鼻咽癌、胃癌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08

KSHV感染2

KSHV被证明是卡波济肉瘤(KS)、原发性渗透性淋巴瘤(PEL)和多中心卡曼病(MCD)的致病因子。EBV和KSHV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或免疫抑制患者身上有极高的致淋巴瘤发生率






抗疱疹病毒药物


临床上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疾病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病毒聚合酶抑制剂类药物,儿童常用的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2。其抗病毒的机制主要为抑制或干扰裂解期病毒DNA的合成,而对于潜伏阶段的病毒复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


阿昔洛韦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首选药7,阿昔洛韦耐受性及安全性较好,常见副作用为静脉炎、可逆性肾脏损害、胃肠道反应、皮疹等。最严重的副作用为神经毒性,可发生在有肾功能损害的儿童,因肾脏排泄减少而致血药浓度过高所致,在停药后可恢复8


更昔洛韦对HSV和VZV的抑制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但对CMV抑制作用较强,约为阿昔洛韦的100倍7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


01

阿昔洛韦


儿童HSV-1感染(疱疹性龈口炎):阿昔洛韦的用法9

  • 患儿<2岁,口服,每次100mg,5次/d,5d为1个疗程;

  • ≥2岁,口服,每次200mg,5次/d,5 d为1个疗程。


儿童VZV感染(水痘):抗病毒药物首选阿昔洛韦,阿昔洛韦用法10

  • 口服每次20mg/kg(<800mg),每天4次,连服5天;

  • 重症患者需静脉给药,10~20mg/(kg·次),每8h给药1次,疗程7~10 天。


02

更昔洛韦


儿童HCMV感染在我国更昔洛韦为治疗CMV感染的首选用药,更昔洛韦剂量4

  • 推荐诱导治疗:5 mg/kg,1次/12 h,共2~3周。

  • 维持治疗:5 mg/kg,1次/d,连续5~7 d,共3~4周。


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患儿,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HIV感染者,或预期会出现长期免疫抑制的患者等,建议延长维持治疗的疗程,更昔洛韦剂量4

  • 更昔洛韦5 mg/kg,1次/d;或 6 mg/kg,每周5 d;

  • 对于能够耐受并吸收口服药物的患者,也可序贯缬更昔洛韦口服,15~16 mg/kg,1次/12 h,以避免病情复发。


新生儿CMV感染11:病情严重者初始治疗尽量选择静脉制剂,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药物序贯治疗。先天症状性CMV感染和严重CMV感染患儿口服缬更昔洛韦和静脉更昔洛韦总疗程不少于4~6周,免疫缺陷患儿疗程根据免疫功能情况需长期用药(疗程可至6个月)。                                                              

  • 静脉制剂更昔洛韦剂量6mg/(kg·次),12h给药1次,建议深静脉给药,经外周静脉给药时药物浓度不超过1g/L,避免药物外渗。

  • 口服制剂缬更昔洛韦剂量16mg/(kg·次),12 h给药1次。


儿童HHV-6及HHV-7感染的治疗:通常按照治疗HCMV感染的推荐药物用于HHV-6及HHV-7感染的治疗2


儿童EBV感染(IM):抗病毒治疗可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疱疹病毒类药物10


参考文献:

[1]朱其国,沈军.儿童人疱疹病毒感染[J].上海医药,2020,41(14):10-12. DOI:10.3969/j.issn.1006-1533.2020.14.004.

[2]徐慧玲,陈军刚,何灿辉.人疱疹病毒感染及抗疱疹病毒感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17(06):719-724.DOI:10.16718/j.1009-7708.2017.06.021.

[3]王天有,申昆玲,沈颖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4]冯文雅,刘钢.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治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9,32(3):265-269. DOI:10.3969/j.issn.1007-8134.2019.03.018.

[5]吴凯,邓继岿.儿童病毒感染与热性惊厥相关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23,50(11):741-745.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3.11.006.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11):905-911.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10618-00513.

[7]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第十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8]许红梅.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与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3):4-7.

[9]邹静.儿童口腔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9,54(4):286-288. DOI:10.3760/cma.j.issn.1002-0098.2019.04.016.

[10]黄国英,孙锟,罗小平.儿科学(第十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11]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21,36(6):1-7. DOI:10.3760/cma.j.issn.2096-2932.2021.06.001.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