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内193家中小银行注销,村镇银行占比近四成

2025年以来,我国中小银行合并重组进程加快。企业预警通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5月,全国共有193家中小银行被监管部门批复注销,其中村镇银行达73家,占比近四成,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成为机构整合的核心区域。

图片

村镇银行批量退出,山东、内蒙古动作频繁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此次注销的银行中,山东有莱阳胶东村镇银行、鄄城牡丹村镇银行等8家村镇银行被批复解散。内蒙古5月16日单日集中批复120家银行注销。当日,内蒙古农村商业获批开业,该行拥有自然人股东2.77万户,持股19.01%;法人股东145户,持股80.99%。

监管批文显示,本轮注销主要分为两类。市场化退出,如山东商河汇金村镇银行等因“解散”终止经营,存款保险机制将保障储户权益;合并重组,如青海湟中三江村镇银行并入省级农商行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增强资本实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相关批复中多次强调“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和“优化金融服务供给”,部分省份(如广东、浙江)同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替代原有低效机构。

专家解读:中小银行改革进入深水区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未来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精简、质量提升”趋势将延续,建议重点关注合并后机构的跨区域服务能力、历史不良资产处置进展以及数字化转型能否弥补县域网点收缩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的加快推进,中小银行加速离场趋势明显。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当下中小银行面临的经营困境,本质是内外环境变化与自身能力错配的结果。从外部看,经济周期下行导致信贷需求收缩;区域层面看,行业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叠加大型银行凭借数字化优势加速下沉,通过科技赋能的低成本服务模式挤压中小银行生存空间。

未来,中小银行的突围需以治理机制改革为基础,立足区域经济特点构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运营效率,而非简单依赖规模扩张或政策兜底,才能在金融体系中找到不可替代的“生态位”。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