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警方警告将逮捕尹锡悦,李在明的“反清算战”要打响了吗?

2025年6月9日,韩国警方第二次传唤前总统尹锡悦,要求其就“销毁机密通话记录”案接受调查,并警告如继续拒绝,将申请逮捕令。这场迅速升级的司法行动,究竟是惩治权力滥用,还是又一次政治清算的开场? 

韩国再次上演熟悉的一幕:卸任总统成为国家调查的焦点。

图片 

涉嫌销毁国家资料,前总统拒不配合

韩国警察厅国家调查本部“紧急戒严特别调查组”公开表示,尹锡悦涉嫌于2024年12月7日指示总统警护处删除机密通话记录。这些记录被认为可能涉及尹在卸任前做出的关键决策,甚至牵涉政府高层运作。 警方称,6月5日已发出首次传唤通知,但未获回应。此次第二次传唤,明确要求其在6月12日出面接受调查,并警告:“如继续拒绝,将依法申请逮捕令。”

这一表态代表韩国警方极少见地对前总统发出司法强压。调查的不是常规丑闻,而是涉嫌销毁国家级机密,指向极其严重的制度破坏问题。若查证属实,罪名将不止是行政违规,而是妨碍司法与滥权行为的并发重罪。

图片 

权力工具反噬,尹锡悦的政治宿命

尹锡悦曾以“反腐检察官”出道,因查办前总统而声名鹊起,最终打破政坛格局入主青瓦台。他在任期间主导重组国家调查本部,赋予其更大权限与独立性,宣称要“彻底肃清权力腐败”。

如今,这一机构正是追查他本人的主力,曾经的利刃转而成为绞索。这种“自缚结构”,让尹锡悦的政治人生更显讽刺。

而更重要的是,韩国保守派原本希望尹的下台能换来一个“干净收场”。但现实却是,他一离任即被盯上,表明在韩国总统制度下,权力从来没有“安全着陆”的通道。

李在明政府:默许还是主导?

截至目前,现任总统李在明尚未就此案作出公开回应。但目前已有多起针对前朝要员的调查启动:金建希“履历门”重启审查、尹任内幕僚遭检方约谈,显示执政系统内部已默契达成“彻查旧账”的节奏。   

对李在明而言,这是一次强化合法性的机会。他本人曾在竞选期间屡遭检方调查,如今身份转换,自然也有政治动机展开反击。而这一切,又恰好踩在韩国惯常的“清算机制”节奏上。

进步派舆论将这称为“恢复法治”;保守阵营则警告“政权滥用司法”。但在极化的韩国政治结构下,清算与反清算早已成为权力更替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图片

制度性循环:总统即替罪羊?

尹锡悦的案件,并非孤立事件。从卢泰愚、全斗焕到李明博、朴槿惠,几乎所有韩国总统都以被捕、判刑、坐牢结束政治生命。总统权力虽大,却缺乏卸任后的任何保护机制,反而成为下一届政府“夺权正当性”的祭品。

韩国社会对“惩处腐败”的期望与政治报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一次“调查”背后,舆论、政党、检警体系都在精密互动,共同编织出一张包围卸任者的法网。

而真正被绕过的,正是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如何确保总统不至滥权,又能在离任后获得应有的程序正义。

图片 

尘埃未定,但方向已现

尹锡悦是否构成刑事责任仍需证据支持,但他已被明确钉在公众审判的十字架上。一旦警方申请逮捕令,无论最终成败,其政治生命都将提前终结。

这起案件对李在明政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若处理得当,将彻底切割旧势力,巩固执政根基;但若动机不清、证据不足,反而可能激化党争,反噬自身。

在这场政治与司法交错的角力中,韩国再次面对制度深层的拷问:总统的终点,究竟是民主责任的体现,还是一场无休止的清算轮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