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13日,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Light国际会议在长春市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吸引来自中、美、英、德、意、日、韩等国家的820家展商,携最新技术、产品与会展览展示,寻求合作新机遇。新华社推出图集报道《2025长春光博会掠影》、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2025长春光博会开幕 聚焦光电前沿技术产品应用》、央广网推出《追“光”蓄能!看长春如何用光电产业点亮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中国日报网视频号推出《2025长春国际广电博览会盛大启幕》、中国新闻网推出《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开幕》、凤凰网推出《2025长春光博会开幕 逾2000位学者850余家企业探讨光学未来》《2025长春光博会|前瞻:科研、产业、高校如何“共舞”光电未来?》,报道博览会盛况。
人民日报推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吉林白城护飞队500多名队员共同守护鸟儿栖息地——“希望每只鸟儿都健健康康,自在翱翔”》。人民网首页推出《人民网“行进中国”调研采访团队走进吉林》,报道人民网“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吉林站正式启动,调研采访团队走进我省多地采访,展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吉林方案”。
6月10日至13日,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在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以“光电引领 新质未来”为主题,将目光聚焦于光电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产品,通过搭建科技与市场、项目与资本、产业与人才的对接交流平台,为光电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吸引来自6大洲26个国家的近千名专家踊跃参会。
新华社推出图集报道《2025长春光博会掠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2025长春光博会开幕 聚焦光电前沿技术产品应用》。
央广网推出《松花江畔涌新潮|追“光”蓄能!看长春如何用光电产业点亮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报道长春作为新中国光电事业的“摇篮”,通过七十年的积淀、政策引领,从“中国第一”到产业集群,以创新生态激活“光”动能,去年全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达900.2亿元,同比增长7.1%,同时以展会搭台让全球目光聚焦“长春光电城”,正兴起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在全球光电产业版图上勾勒出耀眼的长春坐标。
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视频号播发《2025长春国际广电博览会盛大启幕》,报道本届展会规模超越往届,吸引了来自7个国家的850家知名光电企业参展参会,较去年增幅达26%,世界500强、上市企业占比显著提升,展团数量较去年增幅达120%,期间将举办55场会议,还特别增设了低空飞行与无人驾驶动态展示区。
中国新闻网
凤凰网
凤凰网推出《2025长春光博会开幕 逾2000位学者850余家企业探讨光学未来》《2025长春光博会|前瞻:科研、产业、高校如何“共舞”光电未来?》,报道从科研与国家队的嫦娥相机、深海光谱仪、全球企业巨头、本土“隐形冠军”、3000余名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参会、科研成果展示等方面,体现今年的光博会规模再创新高,同时与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Light国际会议“三会联动”,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展览展示的顶级新标杆。
人民日报6版头题“守望”专栏推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吉林白城护飞队500多名队员共同守护鸟儿栖息地——“希望每只鸟儿都健健康康,自在翱翔”》,报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吉林白城护飞队多年来守护莫莫格湿地,开展湿地巡护、伤鸟救治、知识宣讲等工作。目前,在各行各业500多名队员联合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湿地成为鸟儿栖息的家园。
人民日报推出《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报道6月4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介绍2024年吉林省聚焦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水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2021年以来“四连升”。地下水国家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长春都市圈高速公路关键节点建设取得新进展》,报道近日,长春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关键环节赵家枢纽K、L匝道工程成功突破92厘米超厚复合路面施工技术瓶颈,标志着这一关键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人民网首页推出《人民网“行进中国”调研采访团队走进吉林》,报道人民网“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吉林站启动,调研采访团走进长春社区干部学院、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汽以及各市州,挖掘吉林省在基层治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中的典型经验、创新探索,展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吉林方案”。
人民网推出《行进中国|“一线声音”讲透基层治理“密码”》,报道2025年吉林省城市基层党务工作者“万人大培训”全省街道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示范培训班在长春社区干部学院举行,在坚持“干而论道”的同时不断创新创优,解锁培训管理新模式,用“一线声音”讲透基层治理的“密码”。
新华社客户端推出《“吉”速发展进行时|吉林通榆绿能涌动向新行》,报道通榆县凭借“风光”资源优势,近年来吸引了华能、国家电投等众多能源发电企业以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形成多元化“风光”产业格局,以白色风机与连绵成片的光伏板勾勒出绿能涌动的“风光”脉络。推出《新华每日“吉”报(2025年6月10日)》,集纳我省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亮点报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希望的田野|科技赋能 抢抓农时 吉林水稻插秧工作近尾声》,报道今年吉林省在农业生产中强化数智赋能,依托数字农业云平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左右,同时主推20个水稻优质品种,为粮食稳产优产奠定基础,目前全省水稻插秧工作趋近尾声。
央广网推出《中俄在珲春开展大型猫科动物跨境自然保护地合作交流》,报道近日中俄大型猫科动物跨境自然保护地合作交流活动在珲春举行,中俄双方代表围绕跨境生态保护合作展开深入交流,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全方位合作。
央广网推出《从“旗开得胜”到鲜花相迎 吉林高考场外的暖心图鉴》,报道6月9日,吉林省2025年高考迎来最后一天,从身着旗袍的祈愿到手捧鲜花传递温暖,再到围坐讨论未来蓝图,考场外形成充满温情与期待的动人画面,定格在考生和家长心间。
中国新闻网推出《吉林市打造“共享卫生间”服务游客》,报道吉林市持续建设独具辨识度的文旅名城,开展动员临街商户、机关单位等免费开放内部卫生间行动,目前已有400多家单位参与共享服务行动,主城区形成“5分钟如厕服务圈”。
文字:张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