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弹指一挥间。中缅之间这份“胞波情谊”,却愈发厚重。6月8日,一场意义非凡的纪念活动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现场不喧不闹,但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态都掷地有声。
这场庆典的主角,是“中缅建交75周年”。缅方领导人敏昂莱亲自致辞,言辞恳切又坚定:“缅方愿与中方携手并进,坚定推进缅中命运共同体建设。”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寒暄,而是一场方向明确的战略再宣誓。
中缅之间,用“千年交往”来形容,并不夸张。早在汉唐时期,边境就有马队互通、商旅往来。1950年建交后,两国成为亚洲最早确立外交关系的邻国之一。
更重要的是,1954年,中缅、中印分别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今依然是国际关系的基石。谁说小国不能制定大国规则?中缅关系,就是最好的例子。
75年来,政局动荡换了好几轮,但中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尊重缅甸主权,不干涉内政。在国际社会指手画脚、纷纷退缩之时,只有中国始终如一。这份可靠,缅甸记在心里。
一句“命运共同体”,不是摆在讲稿上的“套话”,而是一个个落地的项目、实打实的数据。
来看几个关键数字:中缅双边贸易额在2024年1-7月突破646亿元,中国稳居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位置。
中国对缅投资稳居榜首,截至2024年7月,中国对缅投资总额为321.93亿美元,占缅外资存量的34.5%,涉及能源、交通、通讯、农业等关键领域。
中缅经济走廊(CMEC)横贯缅甸南北,覆盖油气管道、铁路、公路、深水港,是“一带一路”西南方向的重要支点。
西方媒体唱衰中国在缅项目,说什么“债务陷阱”,真相却是:缅甸人知道谁在修桥铺路,谁只会说三道四。
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实皆省突发7.9级强震,成为缅甸现代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地震之一,震中靠近曼德勒,强烈震感波及全国,数千栋建筑倒塌,交通中断、通信中断,民众陷入巨大恐慌。
就在震后不到24小时,中国率先出手。3月29日,中国政府宣布向缅方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援助,并迅速派出两支专业救援队赶赴灾区,成为第一批抵达缅甸的外国救援力量。
随后援助不断升级,医疗队、救援专家、大型物资相继抵缅。截至5月下旬,中方已累计向缅甸提供3940顶帐篷、311.7万盒药品、几十万件医疗耗材,以及数十名医疗骨干力量。4月10日,中国再次宣布追加10亿元人民币援助,用于支持缅方开展灾后重建、医疗恢复和基础设施修复。
连敏昂莱都感叹:“感谢中方为缅甸和平、民族和解、抗震救灾提供宝贵支持。”这话,不是外交辞令,而是雪中送炭的真情实意。
此次庆典上,缅方再次公开表示:“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高度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
长期以来,缅甸是最早、最坚定支持中国统一立场的邻国之一。面对某些外部势力在台湾问题上不断搅局、挑拨离间,缅方的态度一如既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
缅甸明白,今天的世界,必须团结合作,而不是制造对抗。
缅甸面临不少挑战:经济恢复乏力、边境冲突持续、西方制裁施压。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帮它走出困局?西方靠得住吗?靠不住。
美国、欧盟频频挥舞“人权大棒”,制裁、禁运、金融封锁一波接一波,给缅甸的普通民众带来的是医药短缺、产业萎缩。而中国则坚持不干涉内政,通过政策融资、技术合作、民生项目,落实,真正帮缅甸站稳脚跟。
是非曲直,缅方早就看明白了。正因此,“中缅命运共同体”才能走得更远、更深。
2025年是中缅建交75周年,更是中缅经济走廊加速推进的关键一年。双方合作涉及交通、能源、民生、边境安全等方面。
外交不是做样子,更不是搞排他游戏。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始终是可以信赖、可合作、可共赢的伙伴。
75年的风雨走过,中缅早已不是普通邻居,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我们并肩同行,风雨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