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案例!四足机器人多场景量产交付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和人民

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敢于创新、开拓进取

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

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这些科技强国路上的“追光者”,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推出系列报道,让大家看到绵阳不同岗位不同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风采。




在传承中创新 踏出科技强国的足音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机器人创新中心

在科技创新驱动民族复兴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装自动化所公司)机器人创新中心团队用脚步丈量科技高峰,用匠心铸就国之重器。


从实验室攻关到产业化落地,这支团队以“科技报国”为魂,以“自立自强”为志,正书写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家国答卷。


图片




 四秩征途: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之路

1984年,兵装自动化所公司机器人研发的火种初燃。从“天府1号”系列机器人的诞生,到挂牌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在八九十年代完成了原始技术积累。


进入新世纪,转向无人智能装备领域,2021年首代专用四足机器人问世,2022年,人形机器人团队组建,形成全技术链开发能力,承担着30余项国家级科研任务。


图片


在40余年的成长历程中,团队沿着从“技术攻关”走向“产业化落地”的发展路径,依托省级专项政策支持及产业链资源整合,团队成功打通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路径,实现四足机器人多场景量产交付,是国内首个完成双领域批量化应用的创新案例。




 薪火相传:以个人奉献书写时代担当

“作为年轻的科技团队,我们生逢其时,既拥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条件,也肩负着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将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对接,将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对接,将创新成果与人民福祉对接。”团队把个人事业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融入组织文化血脉。


在紧急时段,团队老一辈员工带头住在办公室,保证项目顺利交付,年轻成员也纷纷响应,自愿放弃休息时间,配合团队完成产品研发,确保国防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正是“把一切献给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兵工精神的生动体现。


图片




 极限挑战:高原风雪中的科技突围答卷

回望团队砥砺前行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极端环境成为无声考官,这份让团队成员刻骨铭心的答卷上,写满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与智慧。


四足机器人在高原高寒等极端环境下,面临着低温低压适应性、地形复杂性和能源效率等多重技术挑战,团队技术人员在高原作业时也遭遇了严重高反,在视网膜充血、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调试任务,使得四足机器人得以在高原高寒地区实现稳定、高效的运行,为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这份高原上的坚守,既是团队对工作的执着与担当的写照,更是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无畏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缩影。




 使命向未来:以创新之火照亮科技强国征程


如今,作为行业领军的兵装自动化所公司机器人创新中心团队,也同样有着引领前沿的使命担当,“要以‘问题导向’锚定主攻方向,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需求场景;以‘长期主义’筑牢基础研究根基,避免技术空心化;以‘开放协作’突破创新边界,加速技术迭代。”他们以十二字总结科研路径,为年轻科技工作者与攻坚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图片


“赓续‘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勇担‘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国家战略使命。”该团队向奋战在科研一线的每一位奋斗者致以崇高敬意。展望未来,他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正在崛起。


愿奋斗在前线的科技工作者们永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初心,让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照亮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向科技工作者

致以崇高的敬意!


来源: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编辑:朱雅馨 校对:陈亚妮 审核:刘益 梁丹蕾 黄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