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印度国防部公布了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安排——自5月31日至6月13日,印度陆军派遣45名士兵前往乌兰巴托,与蒙古国展开“游牧大象-2025”第17届联合军事演习。与此同时,蒙古方面则派出150名特种部队参与其中,演习重点锁定“半城市化地区”和“山地地形”的半常规作战。
如此小规模的联合军演,却选在印巴冲突余音未了之际,也许正是“象声虽轻,意图却重”。在前不久的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遭遇重创,虽百般否认,却始终甩不掉那个讳莫如深的现实:自家天空被打穿,雷达网失效,图像被“看穿”,而所有矛头又不出意外地指向了中国。
于是,一场“象军”远赴蒙古的演习,成为印度在地缘博弈中翻越喜马拉雅的尝试——用一支45人的军事编队,在中国的北后方制造“存在感”,虽不叫嚣,却也不隐晦。
蒙古的多边舞步:接得住的橄榄枝,也扛得住的代价?
蒙古国为何接下这根看似无害的橄榄枝?答案或许并不复杂,却值得深思。
作为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的内陆国,蒙古国几乎所有的进出口通道都依赖中俄。据蒙古财政数据,其能源进口几乎100%依赖邻国,其中中国更是其最大贸易伙伴。然而,这样的结构并未让蒙古感到安全,反而滋生出一种深层的“不平衡焦虑”——仿佛必须依靠外交“多边舞步”,才能在中俄视野下获得独立感。
这正是“第三邻国政策”的心理投射。自冷战后期起,蒙古不断强化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安全与政治接触,试图在自身无法左右地缘现实的困境中,构建“额外支点”。换句话说,蒙古想从“通道”变为“节点”,从“夹缝”变为“枢纽”。
而印度这次上门,正好切中蒙古这种战略诉求——低成本的军演合作,可以在不中断对华合作的前提下,为蒙古加码“多边对冲”的话语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旦“多边”成为“摇摆”,那么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北京的耐心。
“可汗探索”:是邀请,还是托辞?
就在印度与蒙古军演仍在进行之际,6月9日下午,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证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已应邀将于6月中旬,派遣分队赴蒙古,参加“可汗探索-2025”多国维和联合军演。
这不是一次突兀的安排,而更像是一次经过“二次确认”的外交信号。
其一,此次演习时间安排在印蒙军演之后,明显具有节奏上的“呼应性”甚至“压轴性”。蒙古或许试图用这种安排安抚北京,表明自己并非倒向印度一边,而是仍将中国视为合作优先方。
其二,与印蒙军演的双边性质不同,“可汗探索”是一个多国平台,中国此次只是其中一员,过去亦有美、法、韩、印、日等超过20国参与。蒙古此举本质上更像是对多边合作的“群发邀请”,而非专属定制。
也就是说,中方参与的是“国际社交圈”,印度参与的是“定向约会”。形式上看,蒙古皆有照顾;实质上看,轻重已有分寸。
外交端水,能否浇醒经济焦渴?
蒙古在中印之间“端水”的企图,也许并未瞒过任何人。但真正让人疑问的是:这样反复横跳的策略,是否真的能补上蒙古自身的内耗赤字?
答案,已经体现在经济数据里。
2025年前四个月,蒙古出口额仅为42.43亿美元,同比骤降14.1%;而进口却逆势增长3.9%。贸易逆差正在扩大,外汇压力随之加剧。与此同时,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刚刚在议会信任投票中失利下台,原因表面是腐败丑闻,实则与经济增长乏力、社会不满积压密切相关。
而中方并非没有给出发展机会。根据中蒙两国去年官方数据,2024年中蒙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8.5%。这一增幅本可成为蒙古化解危机的关键杠杆,但现实却是:蒙古政府在诸如中俄天然气管道过境审批上迟迟不表态,令合作进程一再推迟。如此一来,“务实”反成“机会沉没”。
更讽刺的是,当中国的市场、技术、资金向南铺展时,蒙古却不断向西招手,却得来一些“承诺”远多于实际投资的“盟友笑容”。
草原之上,风向未定
蒙古曾在自身的历史叙述中,将“草原上的多面性”当作外交智慧。既可对北京示好,也可与莫斯科交心,偶尔再与华盛顿递声问好。但2025年的现实世界,早已不同往昔。中俄与美印的结构性对抗,已非蒙古可以轻巧游走的“中间地带”。
当印度以象为旗,穿越山脊而来;当中国以军为笔,再次登陆草原;蒙古该明白,“可汗探索”也许不止是军演名称,更是对其未来战略路径的追问。
在大象走过之后,草原究竟会留下盟约的足迹,还是动荡的裂痕?答案,正在乌兰巴托的十字路口等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