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晚8点,伦敦外交场上一幕耐人寻味的持久战落幕。中美经贸代表团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闭门谈判,这是副总理何立峰率团访英的第二天。接下来的一整周,议程表明会议将持续至13日,一场为期6天的高强度对话,极不寻常地拉长了中国副总理级别访问的一贯节奏。
这场会谈不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礼节性照面,而是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彼此动员最高级别谈判资源、力图就关键利益实现深度交换的“战地外交”。
更具看点的是,美方的主动入场——不是象征性的官员出席,而是“关税三巨头”齐聚: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贸易代表葛里尔——一个不缺、一个不省力。
这一阵容,已远超去年瑞士日内瓦的那次短暂停火式接触。那一次,双方商务部长都未出面,换得90天的宽限期。而此次,王文涛与卢特尼克双双现身,意味着谈判已走入“实质性对价阶段”。
一场“绑架式”战术的逆转博弈
美方三巨头为何罕见齐聚伦敦?根源不在英国,而在中国。
据多方确认,是特朗普方面主动向中方提出“顺访会谈”请求,特意在中国代表团访英期间安排高层磋商。乍一听像是外交配合,实则是谈判筹码崩溃前的一次“保全动作”。
而中方也没有浪费这场主动上门的会面机会。在卢特尼克亲赴现场的同时,美国商务部在华盛顿的工作陷入真空期。由于三巨头都被“牵制”在伦敦,美方一时间无法与其他经济体同步推进其他谈判议程。除非其他国家愿意追着跑来伦敦,然而可能性约等于零。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中方通过这一场集中式谈判,为其他经济体争取了3至4天的战略缓冲窗口。特朗普引以为傲的90天谈判时限,在无形中被中国一点点掏空,变成了一种“不对称削弱”。
这是谈判桌外的力量调动,一场看似双边的会谈,其实早已牵动了多边经济秩序的重心。中方并没有号令天下,但却在无声中构筑了通向各国的“时间堡垒”。
谈判的靶心——管制、稀土与“真交换”
本轮会谈的核心议题早已被聚焦:美国是否会取消部分关键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以换取中国进一步放宽对美稀土出口的可能。
据接近谈判的知情人士透露,美方有意放松对芯片设计软件、喷射引擎零部件、化工产品及核装备材料等多个项目的出口限制,并已草拟多个方案作为对价项。特朗普在会中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开放。”这一“开放”的潜台词,指的正是在这些领域对美方释放绿色信号。
但对中国而言,关键不是美方开放了什么,而是开放的“成色”够不够。中方真正需要的是高端成套制成品的可控输入,而不是再被一堆“退市清仓型”项目搪塞过去。
如果美方在管制清单上开出的口子够深,中方才会考虑相应调低稀土出口的政策门槛。而这场“高端制造vs战略资源”的互换交易,注定将成为整个伦敦谈判的靶心所在。
卢特尼克的到场信号:不愿服软,也无法再耍横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过去在所有双边或多边经贸谈判中几乎从未亲临现场,唯一例外,便是中美。
这一角色的出场,不仅象征着本轮谈判“底线已见”,也意味着美方对中方在科技战、供应链重构及出口管制博弈中的权重,已有了阶段性认知调整。
正如外交观察家指出:“美帝国主义者从不轻易讲理,若肯坐下来讲理,必是被现实逼得再无退路。”——这一逻辑,在本轮中美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美方真打算全盘拒谈、姿态强硬、以拖代应,那压根不会请出卢特尼克压阵,更不会投入连续两天、十余小时的高密度会谈资源。
从伦敦第一天的6小时谈判时长、第二天10点续谈的安排,再到特朗普团队实时向白宫反馈进展、等待总统最终拍板,一切迹象显示:美方并非摆出不可谈姿态,而是在主动寻求着某种可控式妥协。
特朗普“讲理”,不是示弱,而是中国迫使
此刻的特朗普,远未到低头时刻,却已不得不坐回桌前。在对其他经济体强横高压、指令式重谈的模式在中国身上屡屡失灵之后,他终于开始“讲理”了。
当然,这并非源于突然开悟,而是出于无法拒绝的战略现实。中国在规则层面上没有为美方制造障碍,但在节奏控制、议题选择与角色绑定上,成功将美方所有谈判优势一点点拆解殆尽。
而这,才是中美谈判伦敦局的真正看点:不是谁让谁让步,而是谁能定义交易的节奏与边界。
这是一场没有挥刀的交锋,却比任何军事博弈更逼近要害;这也是一次并未撕破脸的斗争,却早已将胜负的天平倾向结构性的一方。
若特朗普确实妥协了,不是因为他愿意,而是因为他必须。而谁在逼他“讲理”,答案早已写在会谈现场座次、时长、节奏和级别的布局中。那不叫讨价还价,那叫战略编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