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空战怎么打?歼-36加上在研新导弹,中国空军已给出回答

不得不说咱们国家现在真是越来越自信了,前段时间,由央视主动曝光了“镇国重器”东风-5的性能数据,引得一众猜测:我们是不是有新的井基洲际弹道导弹了?或者,这放出来是给谁看的呢?虽然它已经是共和国的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了,但由于携带核弹头当量非常巨大,因此也还是被称为“天地同寿弹”,这次由央视曝光性能数据自然会引发一些解读。

图片

几天后,央视又上传了一则视频,“再次”放出了PL-15E空空导弹的电子装联生产车间,该车间隶属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位置在河南洛阳。从节目内容就能看出,整个车间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属于是柔性生产线。看完这期节目我只想提两个重点:第一个,我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这个视频大部分内容都在2022年国防军事频道出品的纪录片《砺剑》中出现,但因为歼-10CE和PL-15E在印巴空战中爆火出圈,衍生出了一些有关印度可利用落入境内的PL-15E残骸掌握机密技术的话题,实际上印度方面也放出消息称他们计划将该导弹的残骸赠送给日本,再次推高了这个话题的热度。

现在央视军事频道重新剪辑相关视频内容发布,就是说明一件事:随便你们怎么搞,我们无所谓,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最先进的装备了。更何况,印度捡到的只是导弹推进部分的外壳,真正属于核心技术的是包含连续杆战斗部和引导头的弹头部分,以及固体燃料药柱,但前者早就被炸碎,后者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已经被消耗干净了。

图片

第二个重点,就是视频后面,PL-15空空导弹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说的那句:我们现在已经全面布局了新一代导弹的关键技术,正在全力展开攻关。已知我们现役的PL-15和出口型PL-15E,纸面交战距离数据为145公里,经印巴空战实践证明,该型空空弹的实际打击距离能做到接近200公里,而更新的PL-17未公开作战距离,但弹体更大,推测作战距离会比PL-15更远,同时两款导弹均可执行超远距离的超视距精确打击,也都可“发射后不管”,那么问题来了:新一代导弹的性能会如何呢?

一个常识是:我们通常称为“新一代”的装备,性能大多会比前代装备,至少存在一部分领域的大幅进步,比如F-35相较于F-22来说,就有较明显的信息化优势。而对于中国军工来说,这三个字基本就是指代全部性能大幅升级。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导出一个观点:未来我军在空中的交战距离,至少可以大幅超过200公里,并且这个说法搞不好还是非常保守了,主要是目前关于PL-17的作战距离数据还存在争议,而新一代导弹的性能大概率是比PL-17更强的。

图片

OK,话讲到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个消息。几天前,“战区”网站刊文,展示了拍摄于我国境内的一张歼-36,也就是成飞第六代战机的“正面照”。众所周知歼-36这个型号并非官方确认,但为了方便咱们就暂且这么说。这是极其罕见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第一张歼-36的正面照,基本实锤了歼-36的座舱设计,就是类似于F-111和苏-34的并排布局。第二个方面,由于拍摄角度和推测拍摄距离,我希望能找到这名拍摄者,让他在监狱里好好思考这件事为什么“罕见”。

关于这种双座并排的座舱设计,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讨论,基本都认同这是为了适应未来六代机在实战中必然会存在的超高信息量或数据量环境,方便两名飞行员互相之间进行情报交流。很简单嘛,前后座的同学变成同桌,那聊天学习交流是不是都更方便了?

图片

而且这种设计会让座舱空间相对更加宽敞,且两名飞行员可以共用一套系统和操作面板,这对于长时间滞空给飞行员造成的疲劳,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增大的机头空间也能用来安装更先进的机载雷达。甚至可以这么说,这种设计除了会增大机身横截面积,增大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其他方面都会比目前广为流行的前后双座设计更好。另外由于歼-36安装了3台发动机,动力澎湃,这种特殊设计也可能会缓解阻力问题。

至于说历史上的案例,除去前面提到的F-111和苏-34,还有EA-6B“徘徊者”这个极为特殊的案例,因为冷战时代的自动化技术水平限制,加上美军在当时对电子战硬件设备性能和数量都有较强的实战需求,所以该机被设计为4人座,前排是飞行员+负责导航与自卫干扰的领航员,后排就都是专门负责电子战的ECMO,即电子对抗军官。这么做的代价,当然也是增大了机体,使得EA-6B机动性相对较差,飞不了超音速,可这并未妨碍该机在美海军和陆战队服役48年,直到2019年才完全退役。

图片

其继任者,也就是EA-18G“咆哮者”,因为自动化技术水平升级,直接用双座“超级大黄蜂”衍生而来。我国现役的歼-15D、歼-16D这两款电子战飞机,也都是从战斗机改装衍生而来,因而中美现役最强的电子战飞机都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和较强的机动性。

那么回到歼-36身上来,自从其在去年教员诞辰当天公开亮相以来,它特殊到足以被认为有些激进的外形设计,也确实让部分人对其机动性和速度产生了质疑,毕竟它是一款比歼-20更加先进的战斗机,不可能不考虑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OK,话说到这,我们就要回想下前面关于“新型导弹”的内容了,结论是“新型导弹”大概率会拥有比200公里还要远得多的打击范围和更先进的制导、射后不管的能力,将之与歼-36结合起来,能想到什么?

图片

首先我讲一下我的一个观点,歼-36的机动性和超音速能力不会比前代机型差,前面说了它有三台发动机,并且未来咱们国产先进航发的技术指标会比现在的型号更高,而且,既然存在背负式进气道,那么我们的设计师就不会让与其连接的中间发动机成为死重,要么是直接放弃考虑大仰角机动能力,要么是设计机械结构,与机腹的嘉莱特进气道联通,避免大仰角机动时中间发动机失效。我个人更倾向于后面一种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歼-36硕大的内置弹舱,十分经典的高隐身化设计,还有双座并列设计暗示的它遥遥领先的数据处理能力,都将结果倒向了一个方向:歼-36,或者我们说未来六代机,它的飞行性能肯定会比现役机型更先进,但这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它能在数百公里的超视距交战距离上打出什么表现。

这里还得再提一嘴印巴5.7空战,巴空军歼-10CE凭借自身雷达、PL-15E的数据链和制导优势,打出了接近200公里的交战距离,成功击落印军“阵风”,这套技术,大部分国家都没能掌握,但在东大,已经是能够拿出去卖并亮出生产线的“非先进技术”了。如果歼-10CE和PL-15E都能打出这种效果,那比歼-20更加先进的歼-36,加上在研的新型导弹,必然会将未来空战的交战距离拉到更远,远到有可能超出所有现役机型,包括五代机的雷达探测范围。

图片

而考虑到六代机可能存在的技术特征,这枚新型导弹有可能都不是它本身发射的。在歼-20总师杨伟大佬的论文中早已提到,未来下一代战机必然会成为一个空战信息与指挥节点,而非是单纯执行战斗任务的机器。六代机强大的感知能力促使其本身要处理的信息数据就会非常庞杂,要不然也没必要让两名飞行员并排坐,而这个能力带来的正向增益之一,就是会让六代机的概念,脱离对某一个机型的描述,转而成为对一套作战体系的描述,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南六代”“北六代”只是这个体系中的成员之一。

这套体系一旦成为现实,那么人民空军未来的空战能力,会在字面意义上更加接近“神出鬼没”这个成语。以歼-20为代表的五代机,靠的是4S能力,即隐身、超音速巡航、先进航电和传感器融合、超机动能力,拉开了与前代战机的性能鸿沟,且通过双向数据链、机载相控阵雷达等技术,可以在敌机感知不到的地方发动致命一击。

图片

而六代机体系作战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迈出一大步,可能在我方机群进入敌机雷达最大探测范围之前,就已经先锁定了敌军机群的核心节点。而此时敌军内部,无论是四代半战机还是正儿八经的五代机,都无法感知到威胁存在,雷达探测距离上够得着的只剩大型预警机,但我军机型高隐身性+电子战手段的综合作用,也会令其“针对性失明”。并且我军空战体系内任意单位都能承担进攻、打击引导、侦察监视等任务,战术灵活性极高,只是指挥权还在有人驾驶的六代机身上,其他都是受其指挥的先进无人僚机,而这个技术,也将在双座版歼-20,也就是歼-20S身上获得实际验证。

那么结果极有可能就是,敌军直到预警机被摧毁后,仍旧无法正确判断我方第六代空中作战体系的位置。就像印巴空战中的印度空军一样,长机爆炸产生的火光替代了“阵风”的导弹告警系统,而此时印军指挥层仍不知道攻击来自何方,更别想组织反击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