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团裁员事件分析
上周五,花旗集团近期宣布在中国上海和大连裁员约3500名技术人员,并影响约500名第三方人员,这一大规模调整上了热搜。
官面上讲,这是花旗集团战略调整的必然性,在全球精简人员,将成本优化。
换句话说,一切都是为了降本。
花旗集团此次裁员是其2024年启动的全球重组计划的延续,目标是在2026年前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0%),以简化架构、减少第三方依赖、降低软件支出,最终实现每年节省25亿美元成本。
据了解,所谓的技术人员不完全是IT人员,这里面有相当部分是国际结算业务审单人员,之所以将其称为“技术人员”,放在“技术中心”工作,主要还是资本对于成本控制的伎俩,技术中心的人员毕竟比银行业务人员要“便宜”,而类似审单的人员相对而言不与客户打交道,更“技术”一点。
此次裁员主要集中在技术部门,上海和大连的技术中心因主要承担离岸IT开发与运维,被选为调整对象。而广州中心因专注内地及香港市场业务支持得以保留。岗位迁移至印度、波兰等成本更低地区,体现了花旗“业务贴近性”策略。
花旗将部分技术岗位迁移至“贴近所支持业务的其他全球技术中心”,透露出后台服务集中化、离岸化的运营策略。国际结算审单作为可远程处理的高重复性工作,面临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压力。例如,波兰、菲律宾等地的共享服务中心已承接大量欧美银行的结算后台业务。
银行降本的原因来源于收入的持续放缓。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必须通过优化人力成本来改善财务指标。审单岗位作为人力密集型环节,自然成为成本优化的重点。未来,银行将继续通过技术手段和全球化布局来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
后台服务的集中化和离岸化是银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低成本地区的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显著降低运营成本。这种趋势不仅限于技术岗位,也逐渐扩展到国际结算等后台职能。
AI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智能OCR识别和规则引擎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审单效率,还减少了人为错误。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不需要太多的员工也能够从容的处理更复杂的单证审核任务。同样的逻辑,未来也不需要更多的人去填报表,由系统智能审核、系统智能校验、系统智能纠错。
相对于国内的银行的裁员,花旗给出了高额的补偿方案。这可能被视为行业目前的高标准,具体分为三档:
- 6月25日前签约:补偿“N+6”(N=无封顶年薪×工龄)+3个月缓冲期工资,实际可达“N+9”。
- 6月26日至7月16日签约:补偿“N+3”。
- 7月17日后签约:补偿“N+1”。
例如,一名13年工龄、月薪4.3万元的员工可获约80万元补偿。此外,公司提供再就业支持、心理辅导及社保延续至9月,大幅缓解员工冲击。
方案一出,大部分员工都选择了第一种。
尽管补偿优厚,但“一锅端”式裁员仍引发震动。有员工提到“Logo悄然撤下、印度同事增加”等征兆,但未预料到整个中心关闭。
好在,此次裁员不涉及花旗中国法人银行,且后者正筹建证券部门,凸显其战略重心转移:
实际上,花旗(中国)这几年一直再收拾不赚钱的业务,2024年已向汇丰出售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彻底退出中国零售市场。
同时却再强化对公服务,保留为70%在华财富500强企业及中资机构提供跨境金融支持的业务,并计划设立独资券商。
此次IT裁员实为剥离全球支持职能,将资源集中于利润更高的企业银行与机构客户服务。
此次裁员是外资银行在华最大规模IT调整之一,可能加速金融后台服务向低成本地区迁移的趋势。国内科技从业者面临竞争压力,但补偿方案或推高行业赔偿预期。
这些科技从业者再度过一段闲置期之后,必然还是会去找工作,这无疑又增加了对IT人力供应的冲击。毕竟大厂也在裁员、小厂也不敢盲目招人了,这对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也会带来冲击。
所以,多学一门技能或许还能混口饭吃。